【晴耕夜讀】蘇武的生存能力及其他
王紅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小時候,聽外公一管洞簫吹《蘇武牧羊》,低回幽咽,亘古的寂寞從竹子的六孔中緩緩流出,然後知道了蘇武的故事。小小年紀,對忠臣節操、民族大義之類不甚了了,但將蘇武視若神明,竟有人能靠吃冰雪和羊毛活十九年,真是想不佩服都不行。
待上了大學,讀了《漢書》,才知道真是大大的誤解。「飲雪吞氈」發生在蘇武被匈奴扣留的初始階段,時間不是十九年,是「數日」。由於副使的輕率,大漢使節蘇武被牽連進匈奴內部謀反事件,以自殺避免受辱卻被救活,單于「壯其節」,百計逼降。已死過一次的蘇武再不求死,頑強求生。被囚禁在寒冷的地窖,無食物飲水,就靠着天降大雪,撕下氈墊上的羊毛充飢。幾天後,匈奴人打開地窖,發現蘇武竟還活着,像看見神仙一樣驚訝。對這位神人,降服不了,又捨不得殺,於是送往荒寒寂寥的北海去放羊,扔給他一群公羊,一道難題:等這些公羊生了小羊,你就可以回家了。
公羊絕對生不出小羊,蘇武看不到終點的苦守就此開始。《漢書·蘇武傳》中幾個細節再現了蘇武十九年的生存實況:
初到北海時,「廩食不至」,無人供給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蘇武在極端環境中顯示了驚人的求生意志與超強的生存能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西北半荒漠地區的野鼠每年秋末貯存野草、草籽和穀類籽粒作過冬食物,蘇武在斷糧的絕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肉,艱難地維持生命。
五六年後,生活有了轉機。單于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獵。蘇武露了一手絕活——結網紡繳,檠弓弩。捕獸要有牢固耐用的獵網,蘇武會編;射鳥的箭尾部要繫又細又結實的線繩,蘇武會紡;弓弩用久會變形,需要技藝高超的工匠校正,蘇武也會。有這樣多實用技術的蘇武深得於靬王喜愛,衣食充足的日子過了三年多。於靬王病重,臨死不忘關照蘇武,送他氈房、牲畜、各類用具。要不是蘇武運氣不好,被叛臣衛律所率的丁零人偷了一回,他就徹底擺脫貧困了。冬天,蘇武被偷了牛羊,但氈房還在,不至於露宿。而且,技不壓身,有那些結網校弓的技能,總不至於餓死的。蘇武後來在匈奴娶妻生子,就絕不是飢寒交迫的人可以奢望的。看來,漢人蘇武把自己照顧得不錯,而且,境況越來越好。
我一直在想:漢族地區長大的太守兒子蘇武從小就是不算錦衣玉食,起碼也是生活富裕(長大也不愁飯碗,漢代二千石以上官員的兒子可任郎官,蘇武三兄弟皆因父親得官),他那些為遊牧民族所必需的技能從何得來?有一種可能:蘇武在漢曾任「栘中廄監」,負責為皇帝掌管鞍馬鷹犬射獵用具,當然也統轄着相關工匠。蘇武向工匠們學習過的那些技能,日後在大漠窮荒派上了用場。另一種可能:在北海邊等待公羊生小羊的寂寞無望歲月中,蘇武向匈奴人學得了這種能養活自己的技術,而且憑聰明智慧做得爐火純青,否則也不會那樣被於靬王愛重,匈奴貴族大規模出獵,隨從中怎會缺了校弓弩的匠人?無論如何,蘇武不僅是一個信念堅定的人,還是一個善學習、勤動手、能迅速適應環境、生存能力出眾的人。要不然,漫說十九年,十九天也堅持不下來!
絕境求生,需要意志,需要能力。有時,還需要一點彈性。蘇武被扣第二年,李陵降了匈奴,不敢見蘇武,過了好些年,被單于派去勸蘇武歸順。蘇武與之酣飲數日,朋友情分固然在,但說到降匈奴,則分毫不為所動。李陵羞恥之心尚存,傷心愧悔而去。欲幫老友解決一下生計問題,又覺得沒資格饋贈,讓妻子出面送了蘇武幾十頭牛羊。這可能是蘇武在於靬王之後得到的最大一筆財富。不接受匈奴右校王(李陵封爵)勸降,但不拒絕舊友饋贈,正是蘇武為人的彈性,與持漢節牧羊同樣可圈可點。
信念重要,對信念的頑強堅守重要,支撐起堅守的還得有超卓的人生智慧與實際的生存能力。否則,有十個蘇武,也早餓死、凍死在北海,白首歸漢也不過是望鄉台上最後一夢罷了。
有價值的人生,必是強悍的堅持,韌性的生存。 (作者為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