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弦雅音】文化的河流

  姚 珏

  上周六很高興的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終於開幕,這也是香港首次擔任主辦城市。

  開幕演出是由好朋友譚盾大師帶來的創新作品《聲音河流》,以電影與音樂交織的創作手法,透過16部電影短片,記錄絲綢之路不同古城正在消逝的聲音、樂器和文化,是一部承載着人類文明歷史的作品,由香港管弦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及澳門樂團共同做世界首演,並邀請內地年輕歌手周深做現場演唱。

  這樣的創新方式,我覺得很適合凸顯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獨特氣質,特別是從歷史的角度入手,採用多種手段跨界融合,展現出文化的源流和流動,更能讓觀眾體驗到文化的包容和活力。「聲音河流」不僅僅是聲音,更是文化的河流,是真正的軟實力,「有容乃大」。我們在文化中穿行,不僅是空間距離,更是從古至今,生生不息。

  前一段,湖南衛視的《生生不息》推出了最新一版「家年華」系列,這次的策劃是把中國近當代音樂歷史做了梳理,讓觀眾從這些音樂中體會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道理和情感。比如節目中提到在上海衡山路811號始建於1921年的小紅樓,經歷百年風雨,曾是百代唱片公司的駐地,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誕生在這裏,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歌星周璇、姚莉、李香蘭、阮玲玉等也都紅自那裏。節目很多歌星把老歌新唱,讓觀眾特別有共鳴和感動。我很喜歡節目中的一句點評,「什麼是中國的,從時代中走來又歸於新時代」。我覺得這講的既是文化河流的傳承、創新,又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意義。

  我覺得香港在發展文化藝術、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時,也應該要有這種思維和格局。很高興,這次特首李家超的最新施政報告中,體現了新思維。他再次強調,提升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未來還要推出「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我覺得現在的特區政府是很重視的,很多措施都大膽去想,有創造性,措施也接地氣。不過我覺得,還需要整個制度相應改變,包括撥款審批的制度和相關委員會,都應有新思路。

  文化的河流要真正流動起來,形成和諧的生態,自然需要激活源頭,就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真正發揮香港的平台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另外管理機制、配套的服務和推廣,就像是河床的地勢,碼頭的設立,也都相當重要。還有一點就是創新融合能力,就是勇立潮頭的勇氣,這點對於參與的每個人都很重要。當然大家都要從長遠考慮,去思考這個問題,現實中取捨和平衡更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