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今昔

  祝之

  筆者少年時住馬頭圍邨,那時啟德機場在不遠處的九龍城,每天飛機飛過無數次,震耳欲聾,正與人講話要收口。去九龍城購物,大大架飛機就在頭頂掠過,那處攤檔多,一樣要等飛機飛過後才跟檔主討價還價。被稱為「三不管」的九龍城寨,筆者也曾跟大人進去看牙,因為城寨這方面收費便宜。裏面燈光昏暗,電線橫七豎八,地上一個個水坑,走路要踮着腳尖。

  最近港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全球票房突破10億元。疫後的港片,繼去年的《毒舌大狀》票房突破1億元後,今年有《九龍城寨》名聞遐邇。政府與片商合作,以實景1比1打造多個經典場景展出:城寨理髮店、茶檔、士多等,讓旅客打卡,推廣「電影旅遊產業」。

  回想港片當年紅火時,筆者因工作關係接觸過一些圈中人。李小龍的動作片《唐山大兄》、許氏兄弟的笑片《鬼馬雙星》、成龍的功夫喜劇片《醉拳》等,讓香港成為亞洲第一電影生產地。「新浪潮」影片《重慶森林》等是另一高峰。《英雄本色》系列也很賣座。可惜跟風、粗製濫拍的電影愈來愈多,更涉色情暴力血腥,因此政府推出三級制,只有成人才能入戲院看三級電影。《無間道》異軍突起,《葉問》、《歲月神偷》等令人眼前一亮。但新冠疫情又使港片經歷寒冬。

  1990年代好景時,片商為宣傳,曾每見一個傳媒人就送一盒12粒、每粒60元的朱古力,又請吃大閘蟹當早餐,那時我的月薪才千多元。今天社會轉型,電影本身賺錢之餘,也肩負提振經濟的使命,做到人文薈萃,作品淺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賞,才能延綿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