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非遺展覽開幕 體驗瑞獸文化
介紹區內11城市表演工藝習俗等 巡迴在香港深圳澳門展出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昨日起至明年3月底,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同心迎國慶─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匯瑞」展覽,是次活動是首個以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聯合巡迴展覽,以象徵吉祥如意的瑞獸為主題,透過互動展品、圖文展板、視像節目和體驗活動,向觀眾介紹大灣區11個城市的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節慶習俗等非遺項目,公眾可免費入場。香港為展覽首站,隨後移師深圳及澳門展出。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是次展覽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並為配合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和「『人文灣區,璀璨非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的系列活動。展覽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個展區「同獻瑞」呈現獅頭、魚燈、麒麟等紮作工藝,包括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澳門魚行醉龍節、深圳沙頭角魚燈舞等一系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三地傳承人作開幕表演
另一展區「集匠心」展示了大灣區的花燈、粵繡、廣彩等非遺工藝;第三個展區「聚群藝」則設具非遺元素的現場手作體驗活動及創意藝術裝置,並分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三棟屋博物館安排各種技藝示範及互動體驗活動,向公眾介紹非遺的多樣面貌。
展覽的開幕式邀請了香港、澳門、深圳三地傳承人表演節目。其中客家舞麒麟文化傳承人劉錦棠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是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並在2014年正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受到了更多關注。
舞麒麟面臨傳承問題 盼政府增援
在成功申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後的十年間,他每年都有開設培訓班。但由於舞麒麟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加之舞麒麟很辛苦,面臨着較為嚴峻的傳承問題。他呼籲香港特區政府給予更多資助以及在培訓場地提供幫助,並適當簡化表演活動所需申請的行政程序,例如表演所需的行街紙。
深圳沙頭角魚燈舞表演隊有關人士指出,家族後代因外出讀書、工作等原因,傳承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情況有所緩解。家族亦改變傳統以族人為主的培養模式,轉向接納社會、學校與各機構參與培訓。
澳門魚行有關人士表示,魚行改變傳統的培養模式,從此前以魚行子弟為主,轉向全澳門地區招募感興趣的人士。他補充,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澳門魚行醉龍節這一傳統活動得以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