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觀瀾/政府團結帶領推改革 各界須動起來尋突破\董光羽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訪京,與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會面,回港後即公開講述其改革理念,強調改革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簡單而言是要弄清「哪些需要改」、「如何改」,以及在推行改革時如何把握好分寸。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今日發表,主題正是「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市民都期望,在穩定的政治局面下,特區政府可以將長期困擾香港的社會問題逐一解決。
特區政府改革方向獲肯定
改革,是中央對特區政府的期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要把握機遇、積極求變,才能保持競爭力。夏主任在上月會見李家超時,除對特首本人和特區政府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外,更特別提到,特區管治團隊「敢於擔當、善作善成」,全力拚經濟、謀發展,大力「搶企業、搶人才」之外,亦努力解決民生痛點難點,着力加強國際交往合作,以「鮮明的改革理念」和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一件事一件事地抓,有力推動特區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展現新氣象。
整個社會齊「識變、應變、求變」
夏主任說得很清楚,為「大踏步趕上時代」,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以謀發展、尋突破。特區政府作為香港施政第一責任人,固然肩負「團結帶領」各界推進各領域改革的責任,但夏主任亦明言,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工商界和企業家,在改革過程中也必須有更大作為。整個社會都應該要團結一心抓機遇,拚經濟、搞建設、謀發展。
香港需要改革的範疇,既深且廣,絕對並非特區政府可以以一己之力完成。既然改革是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的任務,那麼作為領導者的特區政府,未來又會如何帶領香港社會走好改革之路呢?對此,李家超早前論述其改革理念時便指出,改革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亦即要判斷什麼改革需要由零開始建起;什麼改革是要破瓶頸、補短板、除障礙;什麼改革是要固本培元;什麼改革是要鞏固和提升。改革時亦要注意系統觀念,把握好當前和長遠、全局和局部、宏觀和微觀的關係。
李家超的意思非常清楚:改革不是為改而改,不能破壞原來成功的基因元素。香港的改革並非將一切推倒重來,而是要全面審視自身強項和短板,沒有做或做得不夠好的便急起直追,即使要投入大量心力,由零開始亦在所不計。相反,對於香港自身擁有的強項,則要固本培元、鞏固和提升,發揮最大優勢。香港改革不是顛覆,而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來一場真正的刮骨療毒,理順深層次矛盾。
主動作為找出須改革範疇
現屆政府上任以來,一直充分展現其迎難而上、敢於擔當的精神。社會看到政府「搶企業、搶人才」的努力和成績,同時亦已看到政府在解決房屋問題、縮短輪候公屋時間上的積極作為。筆者期望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可以秉承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處事方式,交代政府會如何在鞏固及提升香港既有優勢的同時,將需要改革的地方逐一找出,積極開拓新的發展領域。
改革,是為了追上時代步伐;改革,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以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一國兩制」優勢,只要能積極改革,香港定可充分把握當前機遇,讓市民可以分享到發展紅利。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