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生涯規劃\輕 羽
據悉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曾是全世界第一位,達八十五歲。由是,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現今世界已不合時宜。我最近才開始採用「樂悠咭」,但是本欄仍樂於稱為「文藝中年」。
多年前,一齣從舞台劇改編而成的港產電影名為《29+1》,故事講述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女主角如何面對自己年齡的轉化。女主角不想自稱三十歲,故此改為「二十九歲再加一歲」。近期香港女劍手江旻憓在巴黎奧運獲得金牌後,在媒體訪問裏亦曾說:「就快三十歲了,好恐怖!」江旻憓所說當然是戲言,但亦可見大部分女生都覺得「三十歲」是一個有待衝破的心理關口。
有一種說法:「人生其實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假如這樣就是人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分配和規劃?大約十多年前,香港教育局向學生推動「生涯規劃」。從前的學生在小學時期便會有作文題目「我的志願」,老師希望學生透過寫作方式,想像自己未來的人生志向。然而,這只是一種構想,如何有效達到目標,必須要將過程落實,有序地把每一步鋪排及設定,這樣才可具體想像自己的未來人生。因此自小學高年級開始,老師每年都會查詢學生的未來目標,「你未來想做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虛無縹緲,但又非常實際,基本上從學校的課堂變化便可看出端倪。幾十年前我讀中學的時期,高中開始便「文理分家」,即是學生要選讀文科或理科,從而邁向自己未來的職業領域。現在香港的教育方向已不再提早「分家」,學生在中三時期便修讀物理、化學等理科課程,同時亦會修讀歷史、經濟,以至初級會計等文科。至到高中時期,學生便因應成績而優先選擇能力所及的科目。我不肯定這樣是否最佳的規劃方式,但至少也是明確的路徑予學生面對未來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