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玉言/秋天的相聚與告別\小 杳
在清華讀博+助教五年的曉虹就要結束北漂生活,即將回到香港了。周六的中午,我們約在清華附近吃了頓烤鴨。互致的禮物竟然不約而同送了杯子 ──一輩子的情誼。
曉虹是一名九○後女孩子,卻比同齡人有着更豐富的經歷。她的成長,伴隨着香港由亂到治關鍵時期。我半開玩笑「曉虹你也可以稱得上飽經滄桑了」,曉虹點頭認可。她非常聰慧,反應敏捷。寫文章思路清晰,理解問題準確;大庭廣眾主持個活動不怵場,落落大方。我們聊天很輕鬆,不必做過多解釋說明,一點就透。當年她也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在香港時,我們是忘年交,經常在一起聊聊,給她一些提點。她也會帶一些年輕人見我。我推薦她到不同場合認識不同的大咖人士。她有苦悶也會找我傾訴。我們曾經手捧盒飯,在office邊吃邊聊。一向在眾人面前堅強剛直的曉虹,流着眼淚向我訴說委屈和鬱悶,我勸慰開導她,聊到接近子夜,足足四個小時。
如今,曉虹不僅學業有成,並且愈發沉穩。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程,當時有的感覺輕鬆愉快,有的不免痛苦煎熬,恨不得快快翻篇。回過頭來再看,每一段歷程都不枉費,都豐富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所謂成長,就是人生每一步的摔打碰撞和悟心;所謂見過世面,就是見過高山大海之後的從容平和。
一起流過淚的人,會有心照不宣的信賴。我叮囑曉虹行穩致遠,越是複雜的環境中,越要冷靜穩健,保持良善和純粹。我也鼓勵她把自己這十年成長的感受寫下來,願與她一起分享。不知不覺,從十二點聊到三點,北京午後的秋陽下,我和年輕的香港朋友擁抱告別,並祝福她。
又趕到海霞老師工作室,前幾天她約着一起坐坐。海霞老師於二○一六年發起公益項目「石榴籽計劃」,以「童語同音 同音同心」為主旨,致力在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進行少年兒童的普通話推廣普及,讓各民族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迄今「石榴籽計劃」已開展八年,進行了多個幫扶項目,吸收了兩千多名志願者,公益足跡輻射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西藏、四川、貴州、雲南、安徽、江西、河南等多地六百餘所學校,惠及十三萬多學前及中小學生。
海霞老師一如我們在電視上所見的端莊優雅,又熱情開朗。國慶前夕我們在東哥安排的場合認識,一見如故,她稱呼我為姐,本來稱我先生為哥,叫着叫着就改稱「姐夫」了,笑談間,氣氛輕鬆愉快。工作室位於北四環的一棟居民樓裏,她帶我們參觀專業錄像室錄音室,介紹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書籍。有愛的人,一定是有溫度的人,聲音溫婉,眼神溫煦,笑容溫暖。
海霞得知我胃不好,分別給我們沏了紅綠兩種茶,又洗好切好小番茄和雪梨。我們聊天過程中,還拿出本子記,所聊皆為「石榴籽計劃」。我們贈給她「成人樂高」──工程塑料榫卯結構積木拼圖,討論將積木拼圖給到邊疆地區的孩子們,一邊拼搭,一邊認知古建中的中華文化,同時收集講述其中的故事……我們自己都覺得好有趣,應該做,可以做,值得做。海霞又說到其他創意,一時間頭腦風暴,聊得開心投洽,一不小心又超時了。臨走前,海霞送了一筒藏香給我,又送我們到電梯口。
其實,「石榴籽計劃」也適合香港。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美的聲音和故事,香港的孩子們也需要。
周一上午參加ZM兄帶隊的港青「青年新質生產力」論壇。此次ZM兄帶了一百二十名香港年輕人來內地參訪,是為百萬青年看祖國系列活動之一。論壇上,奧運冠軍代表、青年創科才俊相繼發言,令人感動,也令人感佩!我們國家的年輕一代,無論才幹學識和創新思維,還是吃苦耐勞的拚勁,以及出色的中英文讀寫說水平,都已經讓人刮目相看了。
參訪團中,ZM兄等老朋友,自然見面格外開心;還有幾位熟識的年輕人,大老遠招手打招呼,也是喜不自禁。大家拍照合影,又一起在學校食堂共進午餐,話題多多,戀戀不捨。
還有不期而遇的驚喜:一進休息室,有人在朝我搖手,仔細一看──是當年一起在香港共事的「戰友」,我們甚至在同一層樓辦公,他來自國家體育總局。過一會兒又來了一位教育部的,也是「戰友」。那時因工作交集不多,只是點頭之交。但因為共同的經歷,此時重逢,分外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