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面紗/殯儀館辦開放日 千名參觀者「看透人生」
殯儀館往往給人神秘的感覺,九龍殯儀館趁昨日重陽節,舉行公眾開放日,讓市民走入往日冰冷嚴肅的靈堂,了解遺體修復、參觀殯葬文化展品,甚至在靈堂圍圈坐聽音樂會,吸引約千人參與。有參加活動的市民表示,今年重陽節過得十分特別;有市民透過製作手工祭品,終於對親人過世感到釋懷。館方表示,希望在重陽以創新方式讓市民更了解「生與死」,從而學懂尊重生命和面對死亡。
安排哀傷輔導 靈堂辦音樂會
九龍殯儀館昨日迎來不少市民,他們並非參加葬禮,而是參加別開生面的殯儀館開放日,認識殯葬文化,包括遺體修復分享會、哀傷輔導、藝術工作坊,以及音樂會等。音樂會在靈堂內舉行,所有櫈子被圍成圓形,由歌手在中間獻唱輕快流行曲,對故人表達思念,希望觀眾透過音樂將情緒抒發出來。在講座和分享會上,有台灣業界專業人士分享為遺體修復容貌、化妝等內容,介紹遺宅現場特殊清潔、遺物整理及傢俬清拆服務。
參加者Sharon的爺爺今年離世,她憶述爺爺生病時,曾表示希望出院後一起飲茶、吃雞包仔,結果未能如願,令她難以釋懷。在昨日的工作坊上,她由導師帶領,為爺爺製作一個手工雞包仔,終感到釋懷。她說,見到各類創新的紙紮物品,改變對殯儀館的刻板印象。
馬先生參觀後表示,第一次了解到遺體修復的內容,平時只看過相關主題的電影,昨日聽專業人士講述細節,很有收穫,「上午跟家人去拜山,下午來看了殯葬文化的講座,感覺過了個很有意義、也很有新意的重陽節。」
九龍殯儀館總監甘亮得向記者表示,每年重陽節,食環署火葬爐會收爐,少有家屬選擇在重陽節設靈。殯儀館是接觸生與死最多的地方,館方希望以創新方式,向公眾宣傳生命教育,也希望市民不要認為靈堂就是禁忌的地方,正面死亡這件事。
九龍殯儀館館長江龍章表示,現在科技發達,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不願與人說出內心感受,所以希望透過生死教育,幫助大家學懂尊重生命、好好生活。
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