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知識產權人才需求旺 業界促人才互聯互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11日,由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香港知識產權署、澳門經濟及科技局共同主辦的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發展大會暨人才供需對接系列活動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活動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自由流通,促進大灣區知識產權服務業的快速持續發展。業界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知識產權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但當前存在高素質和複合型知識產權人才不足、科研機構成果轉化人才數量與科研隊伍不匹配、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升級轉型等問題。專家建議,接下來要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知識產權領域互聯互通,在人才的便利往來、執業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
港人才國際化優勢明顯 內地拋橄欖枝
活動現場,來自大灣區的眾多知識產權機構和科技企業,紛紛擺攤招攬知識產權人才,知識產權顧問、專利代理人、知識產權項目主管等,成為熱門崗位。各企業和機構給出了頗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其中,知識產權顧問和知識產權代理人崗位,不少企業可給出月薪2.5萬元(人民幣,下同)甚至3萬元以上。
涉外知識產權服務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少知識產權機構在香港設立分支,延攬本地人才。深圳安盾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雷超介紹,他們重點招聘知識產權律師、維權法務人員和知識產權代理人。香港知識產權人才優勢很獨特,他們精通兩文三語,特別是相當一部分人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國際化優勢很明顯。
「香港是一個知識產權人才寶庫,符合我們需求的相關人才,規模在5,000人以上。目前,我們香港的分部已有5名員工,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招聘規模。我們能夠給出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保證在業界中等水平以上。」雷超說。
三聚陽光知識產權集團亦招聘多個崗位知識產權人才,從知識產權的基礎申報、品牌註冊到維權,一應俱全。當前,他們與港澳人才合作主要是委託辦理,即與港澳的法律界、知識產權機構開展業務合作。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延攬香港本土知識產權人才。
複合型高素質知識產權人才缺口大
廣東專利代理協會會長郝傳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隨着國家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內地對香港的知識產權人才需求增長,特別是大灣區內地城市,很希望引進香港知識產權人才。他建議,除了打通人才往來和工作的便利渠道,還要在住房、醫療等生活配套方面,為港澳知識產權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和保障。
香港上市企業京信通信是全球領先的無線通信與信息解決方案及服務提供商,業務布局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高級副總裁李學鋒表示,公司很需要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發展大會和人才供需對接活動這樣的平台。
「像我們這樣的科技企業,迫切需要既懂知識產權業務,又懂專業技術、法律、財務等的知識產權綜合人才,但找到合適人才比較難。我希望大灣區加強交流合作,吸引和培養更多複合型、高素質知識產權人才。」李學鋒說。
科研機構同樣存在知識產權人才不足、人才難以匹配的問題。「鍾南山院士很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早在實驗室組建之前,就提前配備知識產權人才。目前,我們有10位全職知識產權員工,但與1,000多名科研人員的體量相比,數量還是太少了。未來,大灣區要加強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和交流。」廣州實驗室知識產權高級主管嚴小波說。
灣區高校探索人才培養與市場對接
李學鋒建議,一方面,要進一步細化政策,推出更加便利的大灣區人才簽註政策,便利知識產權人才往來工作。另一方面,以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的法律從業人員為主,在大灣區律師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內地的執業範圍。
多名企業及知識產權機構負責人在大會上表示,當前,高校是知識產權人才供給的重要源頭,然而,人才培養與實務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大會上獲悉,大灣區各地高校正在通過創新舉措破解相關難題。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戴文騏表示,目前正在推動設置知識產權實務課程,並加強與司法機關、企業的合作。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關文偉介紹,學院近年已設置知識產權與科技這一專業,推動與市場結合;同時,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聯合培養涉外知識產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