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盼減供款額:人工低恐供不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不少人想買樓一圓業主夢,但奈何香港樓價高企,置業彷彿成為不少初出茅廬青年遙不可及的夢。部分青年缺乏長遠人生目標,每月收入任意揮霍,淪為「月光族」。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訪問兩名青年,他們形容置業儲蓄計劃吸引,能提供多一個「上車」途徑,享有較高機會購買居屋。不過,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認為,每月的最低供款額可能已經高於自己的負擔能力,又認為該計劃的專屬項目只涵蓋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和將軍澳,選項太狹窄,會影響選擇參與計劃的意慾。
20歲的阿楷正就讀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立志大學畢業後投身社工行列。正一步步往目標邁進的他,考慮畢業後將搬離父母家,獨立在外租房。
他指獨立生活開支大,工聯會提倡的青年置業儲蓄計劃,每月最低供款仍需4,000多元,「儲蓄計劃雖然值得考慮,但是每月最低供款水平,對於我的生活是一筆沉重負擔。」
他舉例指,一般青年畢業後,工資大約為1.8萬元至2萬元的水平,扣除每月約8,000元租金後,生活費剩餘不多。若是再扣除計劃中的每月供款,青年可能真的需要不吃不喝才能完成供款。他建議調低每月最低供款金額,以及增加購房補貼,以鼓勵更多剛剛畢業的青年參加置業儲蓄計劃。
對於工聯會提出計劃,專屬項目單位處於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和將軍澳,他認為選址集中在較為偏遠的發展區,選擇範圍太狹窄,「若日後不在發展區工作,應該不會考慮此計劃,建議將計劃的適用樓宇擴展至全港。」
30歲稅務專家:可培養儲蓄習慣
至於30歲的Billy,任職稅務專家,工資大約每月3萬元。他說,雖然自己可能不符合計劃的入息和資產限額的要求,但作為一位富有工作經驗的前人,他認為此計劃可以培養時下青年有儲蓄習慣,「不少剛出社會的青年,很容易因每個月薪水扣掉所有開銷後,幾乎把錢花光,成為『月光族』。計劃便可讓青年存下一筆買樓的首期資金,逐步完成人生置業計劃,建立屬於自己的安樂窩。」
他亦認為,特區政府若推出青年置業儲蓄計劃,成敗關鍵是靈活度和選擇性。他建議除了協助青年購買居屋等資助出售房屋外,亦可以考慮資助購買私人住宅單位,擴闊置業階梯,提供更多首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