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鴻】國風民情天津行
繆毓琛
秋日的天津早晚涼白天熱,好像夏天還未走遠。這天氣正適合我們旅港鄉親的出行。
汽車穿過天津衛舊城往南開區,但見城市一幢幢雄偉壯觀的大廈,線條簡樸而不失華麗,疏落有致,給這個城市留白了廣闊的空間,予人以大都市氣派的感覺。
這裏的交通並不阻塞,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時間,有人乘搭公共汽車,有人開着小轎車,還有更多人選擇騎共享單車,他們隨意地選擇取車還車地點,既便利更可以強健筋骨;這裏更有我們看不見的星羅棋布的地鐵網,多種交通工具各適其適,和諧地統一,省卻了很多大城市逃避不了的堵車和候車時間,騰出更多時間享受慢生活,回歸家庭,悠閒過日子。
我沒有機會前往五大道著名的洋樓群,那裏已經成為旅遊和文創產業區,我只是在南開區走進一片上世紀末建成的六層高居民社區大樓,那裏雖然顯得老舊了些,其中的小公園,設有長者的健身器械和兒童耍樂場地。很多地舖都開了小食店,方便上班一族和老少一群的一日三餐。我們也曾在社區食堂進餐,一餐平均消費才不過20元,環境舒適乾淨,營養豐富多樣,而且價廉物美,升斗市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第二天我們驅車前往寶坻區體驗農村新貌,來到了潮白河邊的黃莊鎮小辛碼頭村,那裏曾經是1,200年前著名的九河漕運碼頭,通過此地把官糧和食鹽等物資運往京城。因為地勢低窪,以往麥田常被水淹,因而地廣人稀。如今整治好水利,可以種植一年兩造的水稻,還培育出著名的品牌「黃莊大米」。寶坻區領導人向我們介紹,這裏每個家庭耕作大約四畝田地,每個勞動力一年便可收入7萬元,比得上城市工人的收入。更讓農民喜悅的是,這裏作為鄉村振興示範區,由國家出資為每個家庭免費興建寬敞的住宅,一排排整齊民居,電線和水管都埋在地底,正是:青磚灰瓦,稻田環繞,楊柳依依,荷塘飄香。千年古渡換上新裝。
天津引以為傲的是:古今中外,建築並存。我們剛剛參觀完具備國家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博物館、美術館,經過毗鄰的大劇院、圖書館和科技館,下午便來到意式風情區,那裏過去是意大利租界,意大利風格的洋樓保存完好,銅牌上的文字訴說着這些建築的歷史,還有馬可孛羅廣場上的雕塑和噴泉,吸引着遊客們觀光拍照。到了晚上又來到舊奧匈帝國租界,租界就在海河岸邊,那裏有一座建成上百年的鐵橋「金湯橋」。1949年的平津戰役,解放軍進攻天津,分別從東西兩路主力在橋上會師。解放後,所有租界收歸人民所有,如今正以旅遊文創區的形式,向人們展示着歐陸風情。
最後一天的行程,我們一早便來到清末年間由廣東客商興建的廣東會館。穿過大門進入四合院,再走進大堂,裏裏外外的石雕、磚雕、木雕,斗拱,保存完整,工藝直讓人嘆為觀止;三條長長的海南木橫樑,架起了整個大堂屋頂和戲台,中間不用一根柱子;戲台頂上足有10噸重的菠蘿形狀藻井,為唱戲的人提供着擴音作用。我們在裏面欣賞了一場集相聲、京劇、民謠、川劇變臉等的綜合演出,濃縮體驗了戲曲之都的美名。
此行我們還參觀了李叔同故居、了凡紀念館和天后宮民俗博物館,天津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以及發揚光大的決心,使此地的人文素養始終於列國家前列。
離別前夜,我們坐船遊覽了海河,眺望兩岸燈火裝點得璀璨輝煌的新型大廈和舊式洋樓,穿過了見證百年巨變的兩座鐵橋——金湯橋和解放橋,仰望着河上摩天輪緩緩地轉動,心中泛起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深刻印象,確是印證着一位前天津市領導人的概括定義:「大氣洋氣,清新亮麗,古今交融,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