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呢啲】江山易改,品性難移·臭坑出臭草·孬種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以下是《三字經》劈頭幾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對於人性,荀子主張:

  人性本惡

  說明了人本來沒有太大的差異,人的善惡、才能高低主要由各種後天因素所造成。綜合而言,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可是善良的也可是兇惡的;所謂「本性/品性/稟性」就是指已形成的性格。自古有云:

  江山易改,品性難移

  山河的面貌隨年月而有所變化,而人的稟賦性格卻根深蒂固。比喻人的性格中帶本質性的,不管是優點還是弱點,總是難以改變的。

  廣東人有句:

  臭坑出臭草

  一般人所認知的「坑」多指坑渠,其實「坑」也指茅坑、糞坑(屎坑),即廁所。舊時的茅廁多置於屋外、田野間。如有人說,臭氣熏天的糞坑旁滋長着帶臭味的雜草,筆者相信沒有人會反對。「臭坑出臭草」可比喻怎麼樣的環境氛圍就會產生出怎麼樣的人群。

  網上流傳以下的一句才是出處之所在:

  臭罌出臭草

  「罌」,讀「aang1」,與「坑/haang1」音近,是一種瓦製的小口大肚瓶子,也有叫「埕」;多用來盛載鹽、糖、油、醋、酒、醬油。這句的意思是把草放在一個臭罌內頭,草就會變臭。看來有其道理,但把草放進罌裏有何作用呢?據筆者的考究,以上說法只對了一半,此話的真身是:

  臭罌出臭醋

  把醋放進一個有臭味的罌裏,醋不變臭才怪。比喻本質低劣的人,縱使後天如何努力,旁人如何栽培,亦無法改變其基本因素。

  示例:

  我上世紀六十年代響徙置區長大,隔籬鄰舍啲𡃁仔大部分讀唔成書,又唔想出嚟捱,咪學人跟大佬;喺啲唔好嘅環境長大,真係唔會好得去邊喇!大個咗啲,成日畀人睇死成世做人渣,仲講咩「臭坑出臭草」;我咪洗心革面,不斷進修,入埋教會,之後佢哋推薦我讀神學,畢業就做牧師做到依家。呢個故事教訓我哋,「江山易改,品性難移」,但唔係唔可以移嘅,睇你有冇決心喇!

  中國人無論對動物或子孫的繁殖也抱持以下理念:

  貪平娶醜婦,代代醜兒孫

  貪平即貪便宜;以有限的聘禮娶來醜媳婦,會生下醜兒子。如是者;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一代一代的「醜」下去。若根據「優生學」,大致上這是對的;以下的順口溜有異曲同工之妙: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種」(讀「總」)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氏」指支系。「種氏」泛指出身。考慮以下個案:

  Patrick阿爺係清朝大官、老豆係廣州首富、阿叔曾經留學美國;聽講胡適、梁啟超、冰心、魯迅都係佢啲哎呀親戚……咁嘅background,唔叻有鬼喇!

  Patrick之所以有這樣的傑出表現大抵與其「種氏」,亦即家族背景、風氣或遺傳有關。

  由「不大」組成的「奀」,讀「銀4-1」,廣東方言專用字;意如其字,人瘦弱的意思,如:奀仔(瘦弱的年輕人);啲人工好奀(工資微薄)。由「不好」組成的「孬」,普通話讀「nāo」,廣東話讀「保」,也意如其字,不好的意思,如:孬運(不好運);孬種(不好的「種氏」;壞種;壞傢伙;怯懦無能的人)。

  當人們一面倒認同本性主導人生的時候,被「看扁一線」的那類人又如何自處呢?古語有云: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王侯將相本來就不是天生的;只要自強不息,任何人都可以大展鴻圖。此語極具激勵意義,且強烈反對封建世襲以及血統論。是故若人家以上述般的「劣詞貶字」來形容你,你可視之為對你的一種激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