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又重陽
詩葉
中秋過後重陽又將至,農曆九月初九,因二個九重疊,故又稱為「重九」。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所寫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指的正是重陽節。百行以孝為先,在重陽節登山掃墓,與家人相聚,追憶先人。
宋代才女李清照也有詩句,「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思念丈夫之情溢於言表。詩中提及的黃花,即是菊花,當時重陽已有吃菊花糕、飲菊花酒的傳統。相傳在重陽登高避疫、用茱萸葉驅邪的傳統,是源於東漢時期一個名叫桓景的青年,有天他遇到一位高人,告訴他九月初九會有一場瘟疫降臨,囑咐他一定要在當天把村中老少都帶上山避險,而且要隨身帶茱萸葉,並喝菊花酒,便可以消災解禍。到黃昏他們下山回到村內,驚覺家中的牲畜都暴斃,大家始知道避過了一劫。
自此重陽登高,便成了習俗。至於桓景遇到的高人,名為費長房,他學習醫術的初心,是希望懸壺濟世。費長房當時任職管理市集的官員,留意到有一位醫術高明,人稱「壺公」的老翁總是掛着一個葫蘆,傳說費長房發現「壺公」晚上會跳進葫蘆內休息,有一次獲邀進入,內裏別有洞天,便拜「壺公」為師,習得醫術,後來遇到桓景並化解了村中瘟疫一劫,因而也成為另一種重陽的典故。昔日古人登高避疫,今天即使不用避疫,秋高氣爽也是行山的好日子,不用喝菊花酒,登高亦是強身健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