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75周年 文化出海舞蹈篇】凝練寫意 香港舞作《凝》邁向國際 楊雲濤:展現中國文化的另一種可能

●《凝》代表香港舞蹈團成功出海。
●《凝》代表香港舞蹈團成功出海。

●舞者透過學習武術,揣摩運動時身體中的氣韻流轉。
●舞者透過學習武術,揣摩運動時身體中的氣韻流轉。

●在《凝》中,舞者展現身體內在的力量。
●在《凝》中,舞者展現身體內在的力量。

●《凝》向海外觀眾展現另一種中國文化意象。
●《凝》向海外觀眾展現另一種中國文化意象。

●在北京巡演時,《凝》的場刊。
●在北京巡演時,《凝》的場刊。

●香港舞蹈團在曼谷的Aksra劇場前合影。
●香港舞蹈團在曼谷的Aksra劇場前合影。

●香港舞蹈團一眾舞蹈員及創作團隊於演出結束後與香港駐悉尼經濟貿易辦事處代表合照。
●香港舞蹈團一眾舞蹈員及創作團隊於演出結束後與香港駐悉尼經濟貿易辦事處代表合照。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

●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員何皓斐及舞蹈員吳嘉玲於澳洲著名地標前展示雙人舞動作。
●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員何皓斐及舞蹈員吳嘉玲於澳洲著名地標前展示雙人舞動作。

●《凝》的舞台與服裝皆簡約抽象。
●《凝》的舞台與服裝皆簡約抽象。

●香港舞蹈團於馬來西亞檳城舉辦舞蹈武術工作坊。
●香港舞蹈團於馬來西亞檳城舉辦舞蹈武術工作坊。

  近年來,中國舞劇在世界舞台上越來越「被看見」。舞劇《詠春》剛於8月底開啟歐洲巡演,首站便造訪倫敦著名演藝中心沙德勒之井劇院,近期還會陸續巡演至法國與俄羅斯。大型舞蹈詩《只此青綠》亦於今年先後走訪新加坡與土耳其,典雅的傳統風韻贏得觀眾的交口稱讚。

  與這兩部大型中國舞舞劇相比,香港舞蹈團近年來的焦點力作《凝》用另一種方式呈現中華文化。小巧又抽象的它是將傳統理念與當代美學相融合的銳意嘗試,亦從側面展現了香港藝術家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創作思維。早前,《凝》走出香港、邁向世界,先後巡演至泰國、日本、澳洲、馬來西亞等國家,為國際觀眾親近中國文化提供了別樣的視角。●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尉瑋 圖:香港舞蹈團提供

  香港舞蹈團一直探索中國舞的多樣表達,透過舞蹈詮釋、展現傳統文化的意趣。近年來,在舞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的帶領下,舞者透過武術訓練錘煉身體,逐漸打造出質感獨特的作品《凝》,其中選段《靜聽松風》一舉斬獲第13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創香港作品之首次。

  眾聲喧嘩中,「安靜」反而是最強音

  在楊雲濤看來,「身在廟堂,心有靈泉」是中國文人千百年來所追求的境界,亦是他希望透過作品所達至的精神狀態。《凝》如此,新作《快雪時晴》亦如是。長久以來,人們總有某種固化的思維,中國舞就是具象的、熱鬧的、接地氣的;抽象的看不懂的就是現代舞,是高級的,是西方的。楊雲濤對此不服:「何必如此自貶?!」

  在他看來,中國傳統不只有大節大慶、熱情喧鬧,亦有極其凝練、安靜與抽象的一面。

  喧鬧之中,「安靜」反而會是最強音。「現代人沒有強烈的鼓點與節奏就無法把握音樂,人們不再覺得一滴水的落下、一陣風的吹過是音樂,我們喪失了這種鑒賞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凝》是進取,亦是回溯。它摒棄了傳統中國舞所依仗的人物角色、故事章程、音樂風格,而是讓舞者透過武術的學習,安靜地呈現身體的內在狀態。動作的緩與急、氣息的流動與凝止,自然而然融匯成一幅流動的山水畫。這與傳統的中國舞劇表現形式大相逕庭,卻又真正復歸了傳統。楊雲濤透過舞者的身體去表述:君子和而不同。

  這種嘗試,是頗有些曲高和寡的。「但作為一個政府資助的藝團,如果在藝術上不提出一點主張,整天去迎合這個迎合那個賺得盆滿缽滿,才反而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楊雲濤說,「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打破國際觀眾對中國舞的既定印象

  疫情後,《凝》相繼成功巡演至內地及國外多個城市,講述了另一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它的出海讓海外觀眾看到,中國舞不是只有一個樣子,中國文化不是只有一種解讀,而有香港特色的中國舞原來可以這樣。

  「國外觀眾的反應很正面,這我一點不覺得奇怪。」楊雲濤說,不論是去澳洲、馬來西亞或是日本,觀眾面對這個沒有劇情,甚至沒有音樂的作品,總是看得很安靜,沉浸其中。「我想要的也正正是這樣的反應。」

  他接觸到的許多評論都說,在他們原本的認知中,這是現代舞,卻又是從來沒有見過的現代舞。「因為台上的每個招式和流動的氣韻都是很中國傳統的東西,卻又沒有了傳統服裝和人物。」原本簡單粗暴的認知分類被狠狠地挑戰了。

  楊雲濤也觀察到,這次巡演所接觸到的觀眾,華人與非華人基本各佔一半。曾經,香港舞蹈團海外巡演,因為作品總是以中國文化為題材,也會着重挑選華人聚居的地區;這一次,舞團另作挑戰,例如到澳洲,專門嘗試了悉尼大學附近的劇場,讓作品更加直接面對本地居民,「反響很好。」

  高辨識度助力作品成功出海

  《凝》的成功案例讓楊雲濤更深地意識到,作品要走出去,具有辨識度非常重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的大型舞劇到香港演出,業界的交流日趨頻繁,也讓越來越多的香港觀眾對中國舞節目產生了興趣。在楊雲濤看來,內地在舞劇創作方面有着豐厚的資源與大量的人才,其舞劇往往大型、華麗,至近年來達至井噴之勢,這是香港藝團短時間內難以企及的。如果香港舞蹈團不另闢蹊徑、樹立自己的風格,並打造有辨識度的作品,會更加容易被市場所淹沒。

  《凝》越來越成為香港舞蹈團的一個代表節目,一方面,因其相對簡約的舞台設計、中小型的場地要求、可多可少的人員配置,在巡演中可以更加靈活,並節省大量的運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正因風格獨到,更容易脫穎而出。「當藝術上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去和別人接觸交流、推銷自己的時候,人家才會覺得有意思。」

  實際上,作為香港「九大」藝團之一,楊雲濤一直非常看重香港舞蹈團所肩負的「香港文化大使」的責任。「我們要做的,一方面是大灣區內的交流,一方面是對外,落實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包括下個月香港首次舉辦演藝博覽,我們也參與其中。」他亦透露,除了海外的巡演,舞團之後與內地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多。10月底,《凝》將到深圳演出,之後也會造訪上海等城市。舞團也在積極申請國家藝術基金。「我們只有做好自己一點一滴的事情,這種態勢才會慢慢形成。除了本地演出,我們就是希望帶作品出去交流。出去就是代表香港,要起到良好的效果。」

  打造屬於香港的藝術品牌

  楊雲濤感嘆道,在中國舞領域要做出特色難,在香港來做中國舞更難。「香港團做中國舞作品,以前來說,經常是模仿的狀態。」他想要走出另一條路,便時常陷入兩難。「本身中國文化很多時候比較強調集體的能量,當你想要異軍突起去展現個性的時候,便很容易不獲理解。」

  「但我不會放棄,」他說,「就像香港這個城市一樣,它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要如何保存或者延續自己的獨特性?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它有必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一條路。」

  回歸到中國傳統,到武術中去尋找突破,楊雲濤希望這個探索能讓香港舞蹈團成為有特色的藝術品牌,「未必意味着帶來很高的受眾度,這很難兩全其美。」他說,「但我們沒有在重複、模仿內地的中國舞,也沒有重複走原來中國舞劇的創作路子。」這便是意義所在。

  「我始終相信中國傳統文化還有很大的空間,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和它之間的聯繫時,才是最重要、最好的,這才是真正地擁抱了傳統文化。」楊雲濤篤定道,「我是真心熱愛傳統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