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武結合 不只有《詠春》
對楊雲濤而言,中國傳統如同挖掘不盡的寶藏。就拿武術來說,舞者真正開始學習、沉浸其中,其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上,亦是精神上的。同樣是將舞與武結合,香港舞蹈團在《凝》中所嘗試的創作路徑,不禁會被拿來與舞劇《詠春》相比對。「對我來說,武術這個東西有多面性,《詠春》走的是一個方向,透過人物去展現武術的精氣神,演員也表演得非常棒,這種路子是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的。《凝》則是走訓練的角度,透過武術的訓練來尋找我們身體裏面的狀態。」
楊雲濤說,讓舞者練武術,他所想要追求的,絕對不是在外形上再作雕琢。「練武術我要解決的一直不是外形的問題。」他說,「我從來都嫌我們跳舞的動作太多了。通過武術,我不是要去發明和找到新的動作,而是恰恰想要解決舞者內在狀態的問題——這個狀態會決定我們的表演水準。」
他笑說,自己一直對舞蹈演員的表演「特別不滿意」,「舞蹈演員的表演特別尷尬!你說要七情上面吧,比不過話劇演員;如果不這樣做吧,好像整個人又像木頭人。」他認為現在很多時候,舞者的表演已經走入誤區,在各種類型化角色的重複規訓下,逐漸只剩下過於絲滑的熟練的慣性,所展現的是流於表面的形似和模仿,卻放棄了身體內在能量的展現。「我們跳舞沒有能量。」他直白地說,「舞蹈有時也好像不需要能量,好像只要『順』和宣洩情緒就可以了。尤其現在很多舞者的身體條件已經比雜技演員還要好。我們越走越遠了。」
在擔任舞團藝術總監之前,楊雲濤做了多年的舞者,不論是自己跳舞時,還是現在作為編導者的角色,他說自己不放棄的就是身體能量的展現。「這種能量,不會被你的外在、肢體所局限。」他在武術中找到了這種懾人心魄的能量領域,又或者說,氣場。「經常練武的人狀態是不一樣的,因為經常打坐、氣沉丹田。高手是不用等着你出手的,他走過來站在那裏你就會害怕,憑的就是天天練的人的氣場。」
舞者將武術納入日常的訓練中,逐漸磨煉出質感獨特的身體。這些身體所展現出來的氣場與氣韻流轉,不論詮釋什麼作品,都將令觀眾無法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