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難解決困擾應尋求支援

  雯雯

  香港生活急速,調查顯示本地每五人便有一人受到不同程度情緒的困擾,但絕大部分的人並未意識到情況。世界衞生組織於每年10月10日推廣「世界精神健康日」,旨在讓更多人認識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並將之納入持續發展的目標。

  精神健康與生理健康息息相關,互為因果。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最近公布調查,香港15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率顯著上升,尤以女童為甚,令人感到可惜。但報告中也並非全是壞消息,其中60歲以上女性的輕生比率明顯下跌,相信與政府鼓勵重投社會或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有關。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是社會上哪一個階層,是人都有煩惱,只是煩擾的事情不同罷了。自尋短見的原因多數涉及疾病、金錢、感情、網絡欺凌或工作學業上壓力等,選擇了結生命的時候,應該是感到徬徨無助,孤立無援。假若他們知道身邊仍有親朋好友的關懷,並非沒有人理會與在意,相信有可能阻止悲劇發生。

  人的一生難免有高低起伏、有悲歡喜樂,若發覺情緒出現問題,便要盡快梳理,不要收藏遏抑,獨自承擔。遇到困擾時,可以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約見喜歡見的人,這些都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和精神力量,足以抵抗負面情緒。正如天氣有晴有陰,陰天時會下雨,但雨勢再大,也一定會有放晴的時候。同理,一個人身處困境之時,不妨想辦法放鬆心情,自己做不到,感到壓力就快爆煲,就應果斷尋求朋友或相關機構的情緒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