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外資以實際行動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十月份港股第一個交易日牛氣沖天,恒指以22443點收市,飆升1310點,創20個月新高,成交4340億元,這已是連續第六個交易日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昨日內地國慶長假A股停市、港股通暫停的情況下,港股仍然動能澎湃,反映全球投資者看好中國發展前景,正在大舉重返中國內地,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因此得到進一步彰顯。
內地和香港的這一輪大牛市,始自9月24日內地金融監管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為市場增加流動性。接着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經濟問題,釋放以更多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穩定樓市的強烈信息,進一步鞏固了市場樂觀情緒。曾看淡中國經濟表現的一眾外資大行紛紛改變看法,重新部署在中國的投資策略,增加在中國的投資配置。
外媒報道,這些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金總額超過1.5萬億美元,他們認為中國企業估價極具吸引力。亦有外媒驚嘆,自美聯儲9月18日宣布降息、中國隨後祭出刺激政策「大招」以來,中國股市市值已飆升至3.2萬億美元。「短短數天,中國便重新奪回過去10個月失去的新興市場主導地位。」
譬如,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已將中國市場的定性由「中性」改為「增持」;管理着3000億資產的百達對客戶的建議是:「如果你(在中國)還沒有持倉,那麼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倉位」;英國資產管理公司安本的經理透露,該集團上周買入中國股票,並等待中國出台更詳細的政策計劃,總體來看,「上行空間大於下行空間」;投資機構KBI Global Investors首席投資官則表示,今年夏天基於估值買入中國股票,「目前沒有獲利了結的打算」。
從「唱衰中國」到「唱好中國」,一眾外資覺今是而昨非,這不是無緣無故的。中國經濟有很強的韌性,今年增長5%的預期目標一定會實現,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表現最好的。更何況,中國的發展不僅是量的增加,更是質的提升,以綠色能源、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近年突飛猛進,已經將一些西方國家遠遠地拋在後面。在美國重點打壓的芯片領域,中國亦取得突破。內地近日宣布成功研製出光刻機,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美國在高科技方面無法「卡住中國的脖子」,在其他領域的打壓封鎖一樣會以失敗告終。中國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任何阻擋的圖謀都是徒勞。
在中國內地金融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外資重返中國的選擇不多,港股通以及港股中的A股是最主要的渠道,這就是港股連日來價量齊升的其中一大動力。金融市場重新活躍,香港作為內地優質企業IPO主場地的吸引力得到加強。
昨日上市的一家廚具製造企業,甫開市就勁升逾八成,相信這會鼓勵更多內地優質企業加快來港上市的部署,這從一個側面反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固若金湯。數日前的一項調查報告已顯示,香港已重回全球第三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一段時間以來的所謂「星港之爭」,事實證明新加坡跟香港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過去中國沒有因為所謂「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所謂「見頂論」而見頂。同樣道理,那些散布香港「玩完了」、「金融中心遺址」等謬論的人,只能一再自打嘴巴。在整體市場氛圍轉向樂觀、信心增強之下,消費市場已重拾動力,樓市亦已出現曙光。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當然要抓住目前的良好發展勢頭,鼓足幹勁,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