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取消表演抉微

  黃冠麟 文化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去年6月我隨香港中文大學關美寶教授赴京,與國家航天局及其他相關單位洽談支持發射自主設計的衛星。當中技術包括可從太空觀測地面,諸如城市道路、交通狀況、三維模型或氣候變化的大數據,再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可用於智慧防災、「低空經濟」等,令城市規劃工作更精準及廣泛。此衛星乃香港首次資助的對地觀測項目,已於上月24日發射成功,這麼大的事竟然沒什麼人講。

  香港連環取消無人機表演,一河之隔的深圳卻五區連環上演。我有兩個朋友,一位是香港無人機施放方,按程序稟報因天氣而無計可施。另一位搞航天教育的直指核心,內地是「北斗」,有「衛星定位抗干擾」,他認為兩地政府在技術發展的心態和取態,是「兩個星球的距離」。

  「低空」之於「高空」,是陸地與高空中間的區間,類似於《星球大戰》中的各式載具,排除干擾後,飛行直線距離能規避塞車、節省時間與能源,送外賣都快很多,感覺如同4G變5G數據,看片不會窒,是「維度」的提升。要實現低空經濟布局,除克服應對如「太陽風暴」等影響的技術問題,還包括法規制訂、基建配套、土地規劃及商業應用。本港過去,明明有公認世界電動車三大權威之一、被譽為「電動車技術之祖」的陳清泉院士,但近年法規才同意電動車在公路行駛。又如拱手將大疆讓給深圳之事,各種情況指向兩個問題:政策拆牆鬆綁太慢、公務員缺乏進步想像。

  陳清泉曾說:「以前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活動半徑很小,汽車的發明,為人們帶來更廣闊的天地,也帶來更大的幸福和自由」。在交通運輸上,電動車的進步在於續航與減排,無人機則破除平面的固化思路。表演和產能的「新質生產力」,除技術進步外,我們的想像都應該升維、多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