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田間—實驗室—田間 「以蟲殺蟲」守護柑橘

  走進西南大學的隆平樓九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走廊上關於「昆蟲分子生態學創新研究團隊」的介紹,這是西南大學一支著名的科研團隊,尚峰副教授是其中一員。「我們團隊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我負責蚜蟲領域。」尚峰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利用生物基因途徑消滅病蟲害,是從田間到實驗室再到田間的過程。「我們從田間捕捉害蟲,在實驗室培育、研究,成果應用於農田,這一套流程順利走完,至少需要一二十年。」

  團隊領軍人物西南大學校長王進軍教授,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柑橘主要害蟲綠色治理關鍵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推廣,已經取得可喜成就,用綠色環保方式守護柑橘這一「甜蜜產業」。

  柑橘是中國栽培面積及產量最大的水果。不過由於柑橘掛果期長達七個月以上,導致危害嫩葉、嫩枝和幼果的病蟲害種類繁多,尤其是紅蜘蛛、黃蜘蛛等害蟲,會大大降低果品產量和質量。也因此生產中需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高頻次噴灑除滅蟲害,由此又常常導致桔果農藥殘留超標。尚峰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利用昆蟲天敵殺滅害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是世界農業領域倡導的綠色環保方式。

  「以蟲殺蟲」,說起容易做起難。從2008年開始,重慶萬州區植保植檢站的技術人員就開始在柑橘樹上試點「以蟲殺蟲」。高級農藝師顏邦榮記得,最初在田裏投放捕食蟎時,幾個月時間,芝麻大小的巴氏鈍綏蟎真的吃掉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紅蜘蛛和其他害蟲。可好景不長,半年後所有的柑橘樹上一隻捕食蟎都找不到了—這種能夠捕食害蟲的捕食蟎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很容易被化學農藥殺死,這成了大面積推廣捕食蟎的頭號難關。

  實現抗藥性捕食蟎產業化

  西南大學昆蟲分子生態學團隊圍繞抗藥性捕食蟎開展了深入研究,經過十幾年不間斷的實驗,西南大學最終選育出三種藥劑抗性倍數超過500倍的巴氏新小綏蟎新品系,其成果先後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其他國家也在研究捕食蟎,不過很少能選育出高抗性捕食蟎,更沒有實現產業化。我們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抗藥性捕食蟎產業化,大大提升了這一綠色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尚峰介紹,抗藥性捕食蟎具有自然死亡率低、產卵率高、擴散力強,同時具有較強的抗藥性特徵。

  昆蟲生態分子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抗藥性捕食蟎技術應用已經在四川、重慶、雲南等省市柑橘主產區建立了核心示範基地20餘個,示範面積一萬畝,累計推廣1,000萬畝,已經有100多個合作社通過這種生物防治方式,實現了綠色食品認證。「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在昆蟲生態分子領域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應用於『三農』的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