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元產業支持 中國長遠布局造船業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長年不重視造船業發展,失去數十年前在該行業的主導地位,難以再追趕中國等領先國家。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專欄作家德瑪萊斯撰文指出,中國長遠布局造船業,與半導體、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等一樣,都是「中國製造2025」工業藍圖的代表性產業,「忘掉芯片(chips),中國的船隻(ships)正在迅速發展。」
德瑪萊斯引述資料顯示,中國造船業的產能近年取得長足進步,現時每年生產的船隻佔全球市場過半,較20年前的12%顯著提升,這種快速增長看來還遠未結束,中國去年的造船產量已按年增加近12%,按此進度,在未來3年間,中國生產的油輪和乾散貨船將佔全球市場約70%至80%。
美難脅迫航海企停購中國船
文章分析認為,中國造船業的發展離不開多元產業支持,也帶動多個行業發展。例如原材料方面,中國企業生產的鋼材佔全球鋼材產量約55%。在物流運輸領域,中國在全球多地投資並發展高科技港口,生產的乾貨貨櫃佔全球約96%。在金融貿易方面,中國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都是全球航運金融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美國長年忽視造船業發展,如今為尋求提振產業,又轉向設法打壓中國。德瑪萊斯提到,美國造船業界工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請願,要求政府設法支持本地造船業,提出的建議竟是呼籲當局立法,如果航運公司使用中國製造的船舶,就必須「額外支付停靠美國港口的費用」。
德瑪萊斯指出,除中國外,全球造船大國只有韓國和日本,在西方國家表面維持盟友關係、暗中尋求保護自身產業的背景下,美國希望透過與盟友合作,短時間內提振造船業,顯然並非易事,加上中國製造的船隻物美價廉,想要設法說服甚至脅迫航運公司停止購買中國船隻,幾乎不可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