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盛景現眼前 港生為國家強大感自豪

●李柏熙自小對歷史充滿興趣。 陳藝  攝
●李柏熙自小對歷史充滿興趣。 陳藝 攝

●李柏熙和同學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影相留念。主辦方供圖
●李柏熙和同學們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影相留念。主辦方供圖

  來自香島中學的李柏熙,自小對歷史充滿興趣。童年時,媽媽每晚都會在睡前給他播放《三國演義》的兒童讀本,回憶起那段日子,雖然尚不懂複雜的故事情節,但書中那一個個英雄人物的形象卻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對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

  讀中四時,他就選修了歷史課。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一串串重大歷史事件串聯起了他內心對祖國更深的好奇與情感。想真正地回祖國內地看一看的心願也愈發強烈。

  還記得在小學時,父母曾帶過年幼的他去古城西安,「我就記得當時西安的夜景特別震撼!」後來因父母工作越發忙碌,他回內地的機會並不多。直到今年,他終於有機會跟隨研學夥伴們一起深度探訪祖國各地。

  來到遼寧丹東,平日裏活潑的李柏熙頓時安靜了下來,來到鴨綠江斷橋,他感嘆過往那些原本只在歷史書上看到過的地名和事跡,如今竟真實地展現在他眼前。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他被一座雕像久久震撼,那是一座長津湖戰役中的紀念雕像,志願軍戰士們為了伏擊敵人而在雪地中一動不動、無懼嚴寒。

  還有一次,在長沙橘子洲頭,他第一次見到了巨大的毛主席塑像,目光炯炯向前的毛主席,激發起了同學們內心澎湃的力量,李柏熙不由得和同學們一起高聲唱起了《東方紅》,「那段經歷真的非常難忘。」

  語言是橋樑而非隔閡

  作為一名香港少年,雖然講着廣東話長大,李柏熙的普通話也講得格外「正宗」。他認為語言是橋樑而非隔閡,雖然廣東話和普通話發音有異,文化卻相通。

  「我認為不同的語言文化反而加強了我們之間的交流。」李柏熙提到,比如在讀中三時,班裏來了一位來自上海的插班生,沒有任何廣東話基礎。「上課時,我們老師講的廣東話聽不懂,我們都會主動幫助他,特別有意思的是,他還教我一些上海話。」

  文化的魅力正在於碰撞。在觀看電視劇《繁花》時,李柏熙也有了這樣的感受,他從王家衛導演的調色中讀懂大上海曾經的繁華之色。儘管劇中人常常講一口上海話,他還是跟母親一起看得「停不下來」。「我最喜歡劇中阿寶的角色,特別佩服他那種敢闖敢幹的精神。」

  為我們的「悟空」自豪

  國產首部3A遊戲《黑神話·悟空》問世後,西遊文化、悟空IP再次引發了不小的討論。一向熱衷玩遊戲的李柏熙自然也沒有錯過,「這個遊戲在香港也很流行,我的同學們也都在討論。」在他看來,《黑神話·悟空》雖然只是一款遊戲,卻體現着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以及祖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我看到有很多國外朋友會因為這款遊戲去了解我們的西遊文化,這真的很令人自豪。」和「悟空」一樣令他自豪的,還有「高鐵」。

  最近一次去上海,他驚嘆於迅捷的中國速度,一千多公里的距離,搭乘高鐵竟然只需要七八個小時。這竟然是在地上跑的速度!平日裏透過電視新聞,李柏熙沒少關注祖國在科技方面的大小事情,他對祖國芯片上的突破激動萬分,「我們從芯片被國外卡脖子,到現在我們可以自主研發出自己的芯片,這些變化的背後正是咱們國家日益強大的國力啊。」

  李柏熙回憶起以前,很多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少年也會有「似乎只有西方文化是先進,祖國的就是落後」的錯誤觀念。但隨着內地和香港交流的增加,更多的青少年才開始了解這背後一點一滴的歷史緣由,明白了祖國發展的不易與偉大。「我覺得作為新一代的香港青少年,我們還是需要多回到內地進行實地體驗,通過深度地了解,才能夠真正多方面地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李柏熙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