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見證香港內地變化大

  嘉道理家族在香港扎根超過140年,這百多年間與香港同歷諸多風浪,米高嘉道理爵士說,香港「雖然在許多方面面臨挑戰,但香港勝在夠『小』,其靈活性足以應對挑戰。」他指出,香港人都非常勤奮和專注,數十年來,儘管他們經歷重重挑戰,但每次都能成功跨過,並展望將來。香港從未讓他們失望。

  米高嘉道理爵士在二戰前6個月出生,對中電的首段記憶是6歲時和父親參觀發電廠,當時因為戰亂發電廠受到嚴重破壞,只有一台渦輪機運作。戰後,其時上海不少紡織工廠遷來香港,用電需求與日俱增。米高嘉道理爵士目睹了香港工業的增長,由當年製造業發達的「亞洲四小龍」到今日五光十色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發展與電力息息相關。」

  新中國今年迎來建國75周年,作為第四代的斐歷嘉道理在內地也有着同樣感受,認為中國的起飛也與電力密不可分。

  斐歷嘉道理說,父母以前曾跟他分享第一次去北京的經歷,母親回憶起她第一次去北京時,北京的大多數人都是以騎自行車代步,走到今天的北京,被色彩和各種交通工具所填滿,中國的汽車品牌如今已經無處不在,全球可見。中國的電動車品牌正在主導未來電動車的發展,不僅在中國發生,更在全球發生。

  內地電子支付發展速度驚人

  斐歷嘉道理又指,他曾經在北京居住過6個月,了解內地的歷史和文化,理解住在北京的感受。他指自己本來沒有想太多,但令他感到震驚的是無法用紙幣或硬幣買任何東西,他又試着去當地市場練習普通話,周末去王府井等地方,他會試着用普通話說:「我想要一個蘋果」,但當他付錢時,農民告訴他只接受電子支付,中國的電子支付變化速度令他十分驚訝。

  被問及如何總結自己在中電多年的工作,米高嘉道理爵士沒有直接回答,認為記者應該去問他的同事,因為他們是接觸自己最多的人,能中肯評價他的工作。至於交棒計劃,米高嘉道理爵士直言自己沒有水晶球,唯一可以回答的就是他認為只要能繼續為中電提供價值,那麼他就會繼續在中電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