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深海研討會 獻力可持續發展
國家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隨母船「深海一號」科考船本周二(24日)起首次訪港,引領香港市民一窺深海奧秘。昨日,眾多訪港研究人員和香港科學家齊聚參與「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國際研討會,先後進行學術研討及圓桌論壇,講述剛在西太平洋完成的首個國際航次科研成果,以及中國深海探索的工作及對全球深海領域治理的貢獻。
與「蛟龍號」結緣逾十年的香港浸會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兼副系主任邱建文,是今次國際航次的聯合首席科學家之一。他昨日接受本報訪問分享,指是次深海探索為香港科學家提供機會,與內地及海外科研專家展示良好合作,共同為海洋可持續發展獻力;而回程時於香港舉辦國際性會議,亦讓香港成為深海研究走向國際舞台的窗口,更是別具意義。
邱建文又分享了深海中的難忘一刻,此次探索中團隊發現了被稱為玻璃海綿的畫筆狀「偕老同穴」,這種海綿通常與一公一母的蝦類(如儷蝦)共生,這種蝦類終生只在一個洞穴共居,因而得名「偕老同穴」:「一開始觀察時只能找到一隻肉眼可見的蝦,讓我誤以為偕老同穴只是傳說;但後來用極細生物篩篩選後,才發現了一隻極細小的雄蝦,親眼驗證這個說法,是非常有趣且難忘的體驗。以前我以為海洋是一片沙漠,這次才發現原來裏面有非常多不同的生物,比如青口好似地氈鋪滿了海底,給我很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