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華夏/北海秋日尋唐槐\學 勇

  圖:北京北海公園畫舫齋一景。
  圖:北京北海公園畫舫齋一景。

  北京最好的季節非「秋」莫屬。九月份的頭幾天我剛好在北京,星期三辦完事,星期四一大早從六里橋趕到了市中心的北海公園。頭天晚上還在下雨,這時轉晴,清風習習,太液池水光瀲灧。我顧不上觀賞藍天白雲下的瓊華島、五龍亭、九龍壁等名勝,一路奔向東岸的「畫舫齋」,去訪心儀已久的「唐槐」。畫舫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根據歐陽修《畫舫齋記》而造其形、得其名。齋內景致典雅,不僅為清朝的皇家遊賞之地,更兼具閱兵賽箭、君王求學、戲曲宴飲等諸多功能。我想看看那老地方,兩個月前來北海觀槐時便專門拐彎到了畫舫齋,看見一棵巨槐從東北牆外探頭進院,盛開的槐花像掛了一樹的雪!一位行家看過我拍的照片,聲言那棵巨槐正是北海公園大名鼎鼎的「唐槐」,在畫舫齋一個獨立的小院內,每天上午九點到十點對外開放一小時。我為自己錯失觀唐槐的好時機懊悔不已,彌補過失當在今日。

  畫舫齋院子中央是一巨大的方形水池,進門後的前殿建築,因南面懸掛的「春雨林塘」匾額而得其名。殿宇背面懸掛的匾額「空水澄鮮」,源自歐陽修《採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一詞。這兩方匾額分別描繪出庭院春季細雨朦朧與初霽雲開、池水倒映天日的不同景色。隔池北望,主殿「畫舫齋」名副其實,彷彿泊於水上的彩船。東西耳房分別為「鏡香」與「觀妙」。池塘東廊北部的綠色小門開着,從這裏進小院,再沿幽靜的環廊前行,於左手邊看到了似曾相識的巨槐。令我吃驚的是,那樹幹居然光禿禿的,看不到通常灰褐色、粗糙、帶縱向裂縫的槐樹皮,彷彿遭天火焚燒後又塗過一層油,泛着青黑色的幽光。儘管被兩根戧木撐着,巨槐威武的身軀依然令人生畏。樹冠遮住了很大一片陽光,與那樹還隔着老遠,我已「森森斗覺涼侵膚」。

  這是由國家頒發紅色標牌(樹齡在三百年以上)的一級古樹,標牌掛在圈着樹的鐵圍欄上,而不是像其他古樹那樣掛在樹身上。標牌上寫得分明:此國槐為唐代所植,故名唐槐;樹齡一千二百年,樹高十三米,胸徑一百九十厘米,平均冠幅九米。標牌上還寫着,乾隆對這棵古槐喜愛有加,在樹側修築屋宇,點綴太湖石,並以古槐為由取名「古柯庭」。乾隆對這裏的環境情有獨鍾,經常來遊息,並多次以古槐為題作詩。「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

  歷經千年風雨、戰亂,唐槐主幹的木質已朽,原樹冠早已枯死。「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這「歇一歇」指槐樹的「休眠」特性:一旦進入休眠期,槐樹便像枯死了一樣,待時機成熟卻要重新萌發。若非親見唐槐的南側大枝長成了新樹冠,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我怎會相信居然有枯木起死回生?

  這小院是迷你版的園中之園,唐槐的陪伴者真不少,有古柯庭、綠意廊、得性軒等古建築。畫舫齋各殿的額題和楹聯均為乾隆帝親筆所書,作為小院主殿的「古柯庭」在唐槐北邊,殿前有抱柱楹聯:「金波長漾中秋月,玉鏡平分聖湖庭」。金波和玉鏡皆指畫舫齋方池中的水吧?

  太陽越升越高,唐槐樹冠下的陰氣不那麼重了;樹影婆娑,引來粉絲繞樹三匝。我再次端詳那大樹,端詳古柯庭的楹聯,想像着畫舫齋的池水,還有這小院、這大樹,在中秋月下究竟會是何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