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也說簽名本\胡一峰
友人在今年的地壇書市淘到了一本簽贈本,拍照發我鑒賞。獲贈此書的是一位戲曲界的前輩,贈書的卻非作者本人。這段簽贈之緣何以發生?此書又為何流落書市呢?破解個中疑惑,尚需等待機緣。而這正是閱讀簽名本的特殊樂趣。
這幾年我去書市的主要目標是舊書。而簽名本可謂舊書裏的王者。藏書一族中,有專收簽名本的,一本書經名家手眼,哪怕書的內容本身一般,也會身價倍增。不過,以我陋見,此舉仿若買古董,又似粉絲追明星,和讀書本意多少有些偏離。也有研究者把簽名本視為一種特殊的史料,廣為收羅,詳加比較,從中鈎沉文壇逸事、學界交往,考證思想和學術傳播之網絡、演變之進路,常有新鮮而有趣的發現。我沒有這麼強的學力,但淘書遇到簽名本時收入囊中的慾念便會增強,哪怕為此多掏點碎銀。
對我而言,有簽名的書,不論是贈閱、獲贈還是自藏,不論是手寫還是鈐印,都別有意味。至於所簽之名是否有名,倒不怎麼關心。畢竟,書是用來讀的,簽過名的書同樣是用來讀的,其珍貴,恰在於多了一些可讀的內容。翻讀簽名本,頁面若見勾畫批註,所讀便不僅是書的內容,還有書友的讀書心得,以及發生在字裏行間的一段閱讀經歷。這些都讓書有了更潤貼的溫度,成就了一段隔空的精神交流。
每一本書被讀或不被讀,各有其理由,簽上名後,理由就成了故事。有的簽贈本上署的日期已是十幾二十年前,翻開書來,卻整本簇新,甚至還有幾處沒裁開的毛邊。不由讓人猜想此書或只是文人應酬之用,獲贈者並沒有讀過,閒置日久,最終流入舊書市場。那麼,贈書者豈非很傷心?卻也難說。秀才人情紙半張,或許贈書者只是拿一本自己的書當伴手禮,對方讀或不讀並不掛心,就像中秋節的月餅禮盒,你送給我,我送給你,你又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