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駁錯渠整治兩年 臭味大減八成

  圖:渠管錯駁修復工程於狹窄後巷施工,地下公用設施密集。
  圖:渠管錯駁修復工程於狹窄後巷施工,地下公用設施密集。

  【大公報訊】記者伍軒沛報道:荃灣海傍是區內一道獨特風景線,但渠管錯駁問題嚴重,污水不斷流入海,造成惡臭,附近居民飽受滋擾。政府多個部門前年開始對區內70個渠道錯駁工程進行修復,至今80%完工,海傍臭味去年減少50%,今年改善80%。橫龍街渠管錯駁情況屬區內黑點,但該處交通繁忙,加上天氣不穩定,前線工程人員須爭取在晚間封路約3小時,爭分奪秒施工。

  70宗錯駁 80%完工

  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荃灣及其他重點地區的排水口污染量,須在2024年年底前減少一半。當時,荃灣海傍的惡臭問題嚴重,元兇是多條渠管錯駁,將污水渠及雨水渠接連,污水排出海後導致惡臭。兩年來,政府在荃灣區找到70宗渠管錯駁,超過8成現已修復。環境保護署亦在荃灣體育館外,放置空氣質素監測儀器,實時監測結果顯示,造成臭味的硫化氫,平均濃度由2022年4月的36ppb,持續降至今年8月的6ppb,跌幅8成。

  荃灣海傍今年舉辦了多場活動,例如七一慶回歸無人機匯演、端午節龍舟競渡等水上活動,吸引大批市民參與。大公報記者於上周四(19日)到荃灣海傍現場直擊,不少市民在打卡、跑步等,現場雖仍能嗅到輕微臭味,但已大有改善。

  環境及生態局、環境保護署、渠務署人員當日與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實地視察。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表示,多個部門去年8月視察時,臭味已減半,今年進一步減少8成,超額完成施政報告目標。政府在海濱進行問卷調查,75%受訪市民認為渠管修復及氣味監察工作有改善,當中逾50%認為明顯改善。

  荃灣橫龍街是渠道錯駁較嚴重的黑點,大公報記者隨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梁光宗實地觀察,他說去年發現該處地下管道的公共雨水渠道內,有一條無紀錄的地下管道,將公共污水井的污水連接到雨水渠,工程人員立刻堵塞該管道出水口,今年進一步優化,灌漿填滿無紀錄的地下管道。

  不過,該地下管道的渠蓋,剛好在分叉路口的交通燈下,交通繁忙,派員落渠道修理非常困難。梁光宗說,經與警方多次討論,最終只能在晚間封路以施工;但8月暴雨連連,加上近海的潮水計算有挑戰,晚間施工時間只有三至四小時,可謂爭分奪秒。工人需多次預先視察及評估實際環境與演練後,才下管道內工作。修復工程最終於9月1日完成。

  陳恒鑌表示,去年到渠管錯駁位置,打開渠蓋一刻,惡臭沖天,「當時大家立刻就四散,有多臭可想而知。」他曾提出安裝旱季截流器,但成本較貴,如今見到渠管錯駁修復工程成效可觀,他對政府的工作予以肯定,並希望改善工作持續進行,解決更多錯駁位置。

  增新科技助探測和修復

  徐浩光稱,有信心在一年內,完成餘下兩成工作,包括修復及翻查已修復渠管情況,清理污泥,屆時造成惡臭的硫化氫濃度可望再下降,海傍不再有臭味。

  環保署助理署長張展華表示,該署近年增添新科技,例如用探測機器人深入渠管,探測及抽取淤泥樣本,在主要管道內以CCTV觀察管內情況,使用探地雷達觀察地下渠管走向,尋找錯駁管道位置。未來會到荃灣區鄉村協助重新鋪渠,將村落的污水直接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