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敲響安全警報 面臨額外審查
香港文匯報訊 黎巴嫩武裝組織真主黨通訊設備集體爆炸事件震驚全球,日常電子產品亦或成為遙控爆炸對象,為全球供應鏈安全響起警報。如今跨國供應鏈結構複雜,地緣政治矛盾激烈,專家指出,今次事件推高供應鏈成為襲擊焦點的風險,亦不排除有政客會利用該議題、針對競爭對手國家大做文章,長此以往勢必推動供應鏈兩極化,令全球化面臨新衝擊。
《華盛頓郵報》指出,儘管操縱消費性電子產品、策動大規模爆炸的幾率極低,但今次事件表明,滲透供應鏈的大規模破壞並非遙不可及。智庫資訊與創新基金會副主任卡斯特洛表示,人們常用的電子設備背後,多是涉及數十個國家、難以計算的供應商和承包商共同合作生產,在全球市場背景下,有時人們很難弄清楚,某些設備的某些部件究竟來自何處。
彭博通訊社引述一名美國匿名前高級情報官員稱,供應鏈襲擊是現代恐襲的常見操作,尤其攔截運輸途中的貨物,將其惡意改裝並非罕見。聯邦調查局(FBI)前官員特里普利特亦指出,滲透供應鏈是情報部門的標準手段,在過去數年,它主要用於竊取情報,但正如我們所見,它也能被用作定點攻擊。
商業風險諮詢公司Kroll供應鏈事務專家瓦特認為,經歷今次事件後,各地政府或會加強檢查進出口貨物,他們會尋找海關管制中的任何漏洞。但瓦特指出,支撐如今國際貿易網絡的關鍵點在於,多數日用商品跨境運輸時幾乎不受審查,如果所有商品都要額外檢查,全球供應鏈肯定會出現樽頸。
美政客趁機抹黑中國
部分美國政客趁機聲稱,美方會確保應對所謂「中國威脅論」、避免受到來自「中國等競爭對手的攻擊」。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早前聲稱,中國暗中部署所謂黑客,會在「中方敲定的時間嚴重破壞美國基建」。國會眾議員莫爾頓更揚言:「如果以色列能做到,中國也能做到,我們需要收窄與盟友密切合作的供應鏈防禦缺口。」
美國政客與傳媒不忘趁人心惶惶之際,重新炒作「中國起重機威脅論」等毫無依據的說法。彭博通訊社特意引述數據分析公司Govini統計,聲稱美國海軍去年將「關鍵技術」供應鏈中的中國產品減少約40%,但美國空軍和其他國防機構「加劇了對華依賴」。美國國家安全局前法律顧問格斯特爾稱,今次事件的心理衝擊可能加劇地緣政治競爭規模,「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令人恐懼的世界,從我們的手機到恒溫設備,最終似乎沒有任何電子設備,可以被我們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