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以色列「技術勝利 戰略失敗」

●以色列拒與哈馬斯達成人質協議 ,引發國內大規模反政府示威。 法新社
●以色列拒與哈馬斯達成人質協議 ,引發國內大規模反政府示威。 法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黎巴嫩真主黨通訊設備集體爆炸事件,令以色列與黎巴嫩緊張局勢升級。《紐約時報》形容,以方的行動是技術上的勝利,卻是戰略上的失敗。以色列不計後果的暗殺和間諜行動,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和情報實力,但在外交和地緣政治領域,以國政府缺乏長期目標,令以國自身長期陷於衝突。

  拒巴建國錯過沙特建交機會

  《紐約時報》指出,在本輪巴以衝突中,以色列頻繁「因小失大」。以軍深入加沙解救數名人質,政府卻未有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達成協議,否則其餘100多名人質也可平安獲救。以軍大舉空襲加沙,當局卻未提出可行的重建計劃,令哈以談判陷入僵局,以軍只能反覆深入加沙,為軍事行動付出巨大代價。

  在外交領域,以色列亦乏善可陳。報道直言,以方沒有作出必要政治讓步,與中東的反對伊朗勢力結盟。以方因拒絕巴勒斯坦建國,錯過與沙特阿拉伯建立外交關係的機會。以國總理內塔尼亞胡一面要求避免地面入侵黎巴嫩,一面又拒絕達成加沙停戰協議,真主黨已強調在加沙停火前,絕不會放棄支持哈馬斯。

  《華爾街日報》也引述以色列前情報官員平科分析,以軍在加沙深陷衝突,尚未萬全準備好開闢北部與真主黨的戰線,卻策動通訊設備爆炸事件並大舉空襲黎巴嫩,令局勢升級,「短期而言,爆炸事件是非凡的戰術成就。但長遠來看,它帶不出任何軍事或整治成果。」

  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指出,「以方可以實施複雜的科技戰術,政治領導層的重大舉措卻都徹底失敗,他們沒有完善的戰略布局。」奧爾默特指出,問題根源在於整個以色列政府和社會,都不願直面巴勒斯坦主權問題,「沒有巴勒斯坦人,以色列面對的任何問題都無法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