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不止是講「好故事」

●2024北京文化論壇19日上午開幕。  馬曉芳  攝
●2024北京文化論壇19日上午開幕。 馬曉芳 攝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在北京文化論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   馬曉芳  攝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在北京文化論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 馬曉芳 攝

  馮遠征:善用香港優勢做好中外文化交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郭瀚林 北京報道)2024北京文化論壇19日上午在京開幕。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在論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是各種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香港既是一個出口也是一個進口,因此在如何利用好香港與國際接軌的便利條件,文藝工作者們還需要做更多工作。他認為,影視作品等文化出海項目,不能僅僅力求拍好一個故事,難點在於將文化融入故事,於藝術層面尋找不同文化群體的共情點。「有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好作品,走出去不成問題!」

  以中國影視劇出海為例,馮遠征認為,這既要故事好、也需要好製作,還需要拍攝者和製作者具有國際化眼光和高科技的使用含量。他特別提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曾帶着作品《知己》《司馬遷》去俄羅斯演出,當地人看了以後覺得很新鮮、很喜歡,讚嘆中國故事講得很美,宏大、有震撼力,「從藝術層面去理解優秀文化,其實是可以共情的。」

  走出去引進來 均有成功先例

  「話劇和影視劇出海的難點在劇本翻譯。」馮遠征解釋說,話劇出海可以通過打字幕或者同聲傳譯向觀眾展示,電視劇出海的難點在於翻譯,「準確地把中國文化傳遞給世界,讓外國人看懂、接受是有一定難度的。」他認為應該從大文化的視角出發反映中國人現實生活,「一個影視劇的成功出海,不是簡單拍一個好故事就行,講好故事很簡單,但如何在故事裏融入文化是相當難的。」

  他舉例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有一批外國作品在北京人藝的劇場排演,卻最終形成了北京人藝洋戲土演的風格。繼《榆樹下的慾望》《天邊外》,北京人藝今年還推出了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馮遠征說,讓外國作品打動中國觀眾最重要的還是共情,從《推銷員之死》、《嘩變》到《屠夫》、《洋麻將》,北京人藝演員並沒有帶黃色頭套化妝成外國人的樣子,而是本色出演,語言也本土化。「北京人藝在劇目翻譯創作上得感謝英若誠老師,這位大藝術家不僅精通中國戲劇語言,更精通英語,在翻譯方面沒有障礙,可以用非常本土化的語言去翻譯外國戲。」

  探索劇目進院線和話劇直播

  馮遠征認為,在演繹國外劇目時最重要的仍舊需要找到共情的點。他回憶《茶館》在美國華盛頓演出時,台下八成是外國觀眾,當他們看到字幕的時候也會跟着笑。翻譯告訴馮遠征,因為英若誠老師找了很多英文俚語和笑話放到台詞中,所以觀眾能夠會心地笑。「中國戲走出去和外國戲引進來,找到反映人最基本情感的點才能夠打動觀眾。」

  世界的大文化圈需要每一個國家的文藝工作者共同建立,「藝術達到一定程度不用語言就可以傳遞了,語言只是一個輔助,通過表情、形體、燈光能夠感受到震撼,從聲音節奏的變化高低感受到情緒的變化。」他強調,演外國戲不是簡單傳遞外國文化,而是要把最優秀的劇本展現給中國觀眾,「讓中國觀眾不光看到中國最優秀的作品,同時還能看到世界最優秀的作品,這是北京人藝天職。」

  北京文化論壇的永久性主題是傳承、創新、互鑒,馮遠征認為,傳承最重要,文化的傳承需要一直往下走。談到文化創新時他透露,北京人藝正在製作戲劇電影,《茶館》《嘩變》《正紅旗》經典劇目未來就能進入院線,「讓來不了劇場的觀眾能在線上欣賞劇目」。他還表示,北京人藝也準備探索直播,現在比較流行「第二現場」,在劇場裏演出時架上機器,然後在另外一個劇場用4K或者8K直播。

  香港具文化出海便捷優勢

  馮遠征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香港是文化國際交流交往的前沿匯聚地,當下香港很多影視人才都在內地發展,內地給他們提供了很大的舞台,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理念和製作電影電視的手法,「對外文化交流方面香港既是一個出口也是一個進口,如何利用好香港的作用與國際接軌還需要做更多工作,有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好作品,走出去是不成問題的!」

  郭沫若的《蔡文姬》,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老舍的《茶館》等是北京人藝的經典作品。在馮遠征看來,人藝演出的火爆與北京城市文化關係密切,「北京人藝是一個能夠反映中國文化、北京文化的劇團。」擁有72年歷史的北京人藝,節目中一大部分是京味兒作品,「我們的歷史戲也有京味風格,在演出過程中被全國觀眾接受,也是因為它有強烈的地域色彩。」

  在談及為何北京人藝演出一票難求時,馮遠征認為,首先得好看,「人藝現在的主流觀眾已經是90後了,而且女性偏多。我覺得戲劇首先是得好看,年輕人對於戲劇的追求更多是感官上的,然後再看故事、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