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過留痕】享受當觀眾的喜樂

  少爺兵

  前陣子國家隊奧運健兒訪港,幾位朋友早已相約好筆者去看國家游泳「夢之隊」的實力表演,實在佩服健兒們的「水花消失術」,所以甘於跟群眾一樣排隊入場爭座位,不出示「記者證」,最主要是想享受當觀眾的「真實感」;坦白說,沒有「工作在身」心情亦愉快很多,這才是真實的「生活體驗」!而當年筆者也是鄧麗君和梅艷芳的歌迷,自掏腰包購門票入場看得更廣闊,不再局限於鏡頭內的「一板一眼」,那種感受「自在又輕鬆」!

  在當日的現場更見到前「跳水皇后」郭晶晶和伏明霞,當然她們都已為人妻已為人母,身材不能跟跳水隊的運動員「同日而語」,有所不同亦是很自然的事!席間有友人問到:「你們對於運動員的學歷也十分注重嗎?」傳媒朋輩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各人的專長、成長環境不同,根本沒有「相提並論」的必要!筆者個人於求學時期,特別喜愛「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等課本,由於覺得自己仍「才疏學淺」,故此平日愛好睇書及上網看自己不了解的資料,當傳媒記者時愛戲曲,增強自我在文學上的用詞不足之處,事關戲曲中的「詩詞歌賦」較優美,亦愛流連在報館的資料室,認知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演藝人的資料報道,猶記得在某報章擔任部門主管工作時,有位娛樂記者後輩曾問及某位粵劇女紅伶:「她是不是『啞』的?」筆者好奇這位後輩記者為何有此一問?後輩記者答道:「因為我哋叫她的時候,她不作回應!」當時筆者心裏就說:「如果是『啞』的又如何能唱大戲呢!?」

  對於運動員來說在退役前,他(她)們都一心「撲」在訓練之中,認識不多的知識是可以理解的,何況他們年紀小小已接受訓練,有時間休息或睡覺已是不錯了;正如筆者移居美國十多年,英文語言的確提升不少,但要說得一口流利英語或者是某些「用詞」,則仍未「達標」!不是筆者不努力「自我增值」,只是筆者在工作上無須用到那些「詞」來跟人家溝通!再者土生土長的姨甥仔雖然滿口英語,不過對當地的「俚語」用詞也不甚了解,中文就「識聽識講唔識寫」,到現在也只識得寫自己的中文姓名!

  不否認現世代是有部分的記者傳媒心態仍「自視過高」,更有人抱着「知小小扮代表」的「自我膨脹」態度,這都是不認知世間萬物總有「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