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針》:超級細菌未來恐致3900萬人死亡

  圖:研究發現,70歲及以上長者面臨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最高。\法新社
  圖:研究發現,70歲及以上長者面臨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最高。\法新社

  抗生素的出現幫助人類對抗疾病,拯救了無數生命。然而,濫用抗生素加劇了病原微生物的變異和進化,導致其抗藥性不斷增強,釀成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醫學期刊《刺針》最新研究估計,從2025至2050年間,全球將有3900萬人死於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其中老年人面臨的風險最高。

  【大公報訊】《刺針》16日發布由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研究(GRAM)項目進行的最新研究,來自世界各地機構的500多名研究人員,對1990年至2021年間因抗生素抗藥性死亡的人數進行估計,並對2050年因抗生素抗藥性死亡人數進行預測,從而預估超級細菌未來演變的風險。

  研究收集了204個國家和地區22種病原體、84種病原體─藥物組合,以及11種感染狀況。研究結果發現,預計從2025年到2050年,超級細菌將導致全球超過3900萬人死亡。研究還估計,全球每年有191萬人直接死於「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也稱抗菌素耐藥性),較2021年的114萬人大幅增加。

  70歲以上長者死亡人數增80%

  研究發現,超級細菌的抗藥性對不同年齡層有不同影響。由於疫苗接種、環境改善以及治療手段改進等,5歲以下兒童因AMR死亡的人數從48.8萬人大幅下降至19.3萬人,估計到2050年將低於10萬人。

  但對於在70歲以上的年長者,過去30年間死亡卻增長達80%,預計到了2050年,因為細菌抗藥性而去世的人數,會從現在的51.2萬人增加至130萬人,增長幅度高達146%。

  該研究的作者穆雷表示,全球必須重視抗生素使用管控和新抗生素開發,以解決這一嚴重威脅。穆雷表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且隨着世界人口老齡化,抗藥性問題也更為嚴重。有專家表示,約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是在醫院出現AMR感染。老年人大多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當他們在醫院進行靜脈注射治療時,「針管被感染的話,會導致血液中出現細菌,這些細菌很可能具有更強的抗藥性」。此外,由於免疫系統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退化,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效果通常較差,更容易對抗生素產生不良反應。

  未來或無藥可用

  隨着病原體耐藥性在全球蔓延,抗生素越來越不起作用,導致感染更難治療和死亡。2019年,世界衞生組織已宣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是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另外,新冠疫情令藥物濫用問題雪上加霜。

  世衞在今年6月發布報告指出,自2017年7月1日以來,全球有13款新抗生素獲得上市許可,但只有兩款抗生素是具有創新性的新藥,這說明研發出可有效對付細菌且對人類安全的新型抗菌藥,仍然面臨挑戰。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所有年齡階層中,造成最大影響的超級細菌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其導致的死亡人數從1990年的5.7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13萬人。

  研究顯示,受AMR影響最大的地區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東南亞地區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由於資源匱乏、經濟欠發達以及衞生條件較差等因素,這些地區的人們更容易被感染,且更難進行護理和治療。研究人員預測,如果擁有更好的醫療保健,那麼在2025年至2050年期間可以避免9200萬人死亡;若開發出針對革蘭氏陰性菌(抗生素耐藥性最強的細菌之一)的藥物,則可以避免約1100萬人死亡。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