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古人談心】孔子是隱藏的音樂治療師?

前幾天,我原計劃在一次聚餐中向一位音樂人朋友請教音樂知識。席間,當話題轉至樂器的地位時,朋友自然而然地提及了鋼琴作為「樂器之王」的美譽。然而,這時另一位朋友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現代鋼琴的成型可能受到了中國明代科學家朱載堉的影響。
此言一出,音樂人朋友爆跳如雷,他堅稱鋼琴是地道的西方樂器,並強調當前許多樂器及音樂理論均源自西方的《十二平均律》。而關於《十二平均律》的原創性,又有一位朋友指出這是朱載堉的傑作。作為音樂領域的門外漢,我嘗試向各位簡述,《十二平均律》實質上是一種將八度音階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計算體系。遺憾的是,這場討論最終因雙方各執一詞,讓原本愉快的聚餐氛圍變得有些尷尬。
暫且不論現代音樂的起源歸屬,中國自古以來便擁有豐富多樣的樂器與音樂理論。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大師,他不僅精通音律,擅長古琴、笛簫等樂器,還曾師從魯國樂師襄子,音樂造詣深厚。孔子的音樂思想深刻而獨特,他提出了「善」與「美」相統一的美學標準,並強調「善」的重要性,認為音樂內容應純正無邪,情感表達需有節制,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此外,孔子高度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倡導「禮樂治國」,視音樂為推行禮教、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他相信音樂具有移風易俗、安定社會、教化民衆的力量,正如他所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充分展現了孔子對音樂在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認識。
在個人修養層面,孔子亦認為音樂是提升品德、陶冶性情的有效途徑。他鼓勵人們通過音樂來豐富精神世界,淨化心靈,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孔子的音樂觀,不僅是對古代音樂文化的深刻洞察,更是對後世音樂教育與個人修養的寶貴啟示。
音樂訓練助提升多種認知能力
事實上,在心理學的廣闊領域中,音樂心理學作為一個相對小衆卻充滿魅力的分支,專注於探索音樂與各種心理現象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其核心議題廣泛涵蓋了音樂感知、音樂天賦,以及音樂創作等熱門話題。
同時,心理學界亦不乏對音樂影響情感的深入研究,這些研究細緻入微地分析了音樂如何引發情感共鳴、情緒感染,並探討其對神經生理層面的微妙作用。
情感共鳴是指音樂可以透過節奏、旋律、和聲等手段傳遞各種情感,引起聽衆的共鳴和同理心。 例如,當人們聽到快樂的音樂時,他們往往會感到快樂;而在聽到悲傷的音樂時,則會感到悲傷。
情緒感染是指當一個人接觸到其他人的情緒時,他自己也會產生相同的情緒。音樂中的情緒表達可以透過情緒感染的過程影響聽衆的情緒狀態。
進一步深入神經生理層面,研究發現,音樂不僅能激發大腦釋放如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帶來愉悅與滿足,還能根據個人的喜好引發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音樂的節奏與旋律更是直接作用於人體的生理機能,調節心率與呼吸,展現出其獨特的生理效應。
此外,音樂啟動了大腦中的多個關鍵區域,包括聽覺皮層、運動區及獎賞中心等,這些區域的協同作用,共同編織出音樂帶來的豐富心理與生理體驗。長期的音樂訓練更是被證實能夠重塑大腦結構,提升聽覺與運動神經的可塑性,甚至對語言、數學等認知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基於以上各種不同的研究,同時也令音樂療法的應用及發展得到很大的幫助,近年來特別在治療抑鬱症、緩解焦慮症上,得到很多高質量的研究支持。
現在回頭看一下,孔子當年如果深入研究樂理,很可能會發展成史上第一位音樂治療師吧。
劉國輝老師(學研社成員,在大專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