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趣談
詩葉
一向喜歡中秋節,月餅是應節食品,在節日中擔當重要的角色,除了美味可口,最重要是其象徵團圓的意義。
提起月餅,民間有不少流傳,據說早在北宋時已有,但當時稱為「宮餅」,只在宮廷內流行,後來流傳到民間,稱為「月團」和「小餅」,北宋大詩人蘇軾便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可見當時月餅的餡料,已有酥油和糖。到元朝時,各民族被分為不同等級,老百姓不堪高壓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遂聯合各路力量準備抗元,無奈官兵搜查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幸好軍師劉伯溫想出計策,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再分送到各地起義軍中,結果成功起義。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帝的朱元璋,更加重視吃月餅的習俗。
是否有聽過「翻毛月餅」呢?其實就是現在蘇式酥皮月餅的前身,「翻毛月餅」原來大有來頭,據說是由清代慈禧太后親自賜名的。這款月餅外表並不特別出眾,廚子端上飯桌時,被稱「老佛爺」的慈禧瞧了一下,便說這麼硬的點心誰可咬得下?說罷用手拍了一下桌子,神奇的事發生了,盤子上的月餅酥皮恍如雪白的鵝毛,輕盈地在空中起舞。慈禧震驚的趕快嘗了一口,竟然不硬不膩,入口即化,吃後回味無窮。太監還請太后為這糕點改名,慈禧想起此餅外皮輕如鵝毛,只要輕輕一咬,便如白雪般層層飄落,便因此賜名為「翻毛月餅」。
北美地區一些中餐廳,最後都會給顧客送上「幸運曲奇」,一張寫上祝福字句的字條會隨小曲奇餅一起奉上,有說這曲奇也跟月餅有關連,流傳早年到美、加參與修築鐵路的華人勞工,因沒有材料製作月餅,唯有用餅乾代替,也成了「幸運曲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