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半高小學生曾遭欺凌

  兩成受害者有自殘傾向 專家倡學校設匿名舉報

  香港校園欺凌問題近日引起社會關注,有幼兒機構昨公布「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顯示過半受訪高小學生曾在校目睹欺凌事件,近三成半學童曾親身遭受欺凌,其中兩成受害學童想自殘,一成七人更有自殺傾向。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人的價值觀往往從小建立,愈是年幼遭受欺凌,對人格發展影響就愈大,有個案因在高小階段遭同學嘲笑,到成年後仍蒙受心理陰影困擾,一旦在街遇見小學生聯群即「運路行」退避三舍,甚至寧願不出家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今年7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收回272名高小學生、131名家長及125名教師回覆,各自分享有關校園欺凌的見聞。在高小學生部分,34.9%受訪者表示曾被欺凌,其中11%指有持續受欺凌。這些受害同學當中,四成人想要復仇,兩成人害怕上學,還有兩成及約一成七學生分別表示想自殘以至想自殺。逾半受訪學生稱曾在校目睹過欺凌,四成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欺凌對象。

  調查亦顯示,在受訪學生眼中,行為或外表怪異的學生較易被欺凌,其次為語言障礙、身體孱弱、有社交障礙或低年級學生。被問及是否了解學校有否為欺凌受害者提供支援,近六成學生表示不清楚,另有近一成半人直指沒有足夠支援。

  近七成教師觀察到欺凌行為

  在家長方面,調查顯示有三成家長指子女會分享在校遭受欺凌,其中七成表示受欺凌多於一次。在處理子女受欺凌時,七成受訪家長認為最大困難在於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能力,半數自評沒足夠技巧處理。在教師部分,近七成說有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學生間欺凌行為,四分一人指學校沒為學生舉辦反欺凌教育活動,兩成人指校方無為當事人提供足夠支援及保護。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表示,學童在成長階段受欺凌,可能扭曲他們的價值觀,甚至影響一生。她分享有病人曾在高小及初中受欺凌,成年後仍深受影響,每次遇到一群小學生時就會感到懼怕,「會預早查學校放學時間、考試周等日子,刻意避開多學生在街上的時段,亦會戴帽和戴耳機,因為害怕聽到有學生嘲笑他。」

  陳蔓蕾強調,校園欺凌對學童影響極其嚴重且深遠,許多受欺凌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付出沉重代價,甚至有孩子要每天服用多種藥物,難以正常生活。這些孩子的生活質量受嚴重損害,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上學或工作。她呼籲學校必須採取主動措施,建立健全的防欺凌機制,以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應開展定期的反欺凌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並設匿名舉報渠道,讓孩子們能在安全環境中表達自身困擾。

  幼聯表示,將與不同專業人士組成團隊,本月起舉辦一系列校園反欺凌行動,集社會各界力量一同關注及減低虐待兒童、欺凌及自殺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