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宏議/多管齊下 促進港金融多元發展\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惟宏

  圖:香港除了發展證券市場外,亦應積極開拓其他金融服務。
  圖:香港除了發展證券市場外,亦應積極開拓其他金融服務。

  有關香港特區政府2024年施政報告,筆者於首篇文章討論了「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的建議(9月5日A13版),本篇將繼續整合金融服務界意見,聚焦探討如何「加快升級轉型,促進金融多元發展」,以改善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痛點,以及增強經濟發展動能。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及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因此,特區政府應全力促進資本市場多元化,除了發展證券市場外,亦應積極開拓其他金融服務範疇,包括商品期貨、衍生工具、貴金屬、資產管理、基金、虛擬資產等,令到外資、中資、本地公司均能共同發展,豐富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以下有八點意見:

  打造國際商品中心

  1)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商品中心。筆者建議在機場增設倉庫儲存貴金屬(例如黃金)、酒類及其他奢侈品,藉以加強吸引超高淨值人士在港投資。香港亦應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讓貴金屬業界能以零關稅輸出黃金和其他貴金屬至韓國、日本以至其他RCEP成員國家,藉此提高香港貴金屬業的環球競爭力,亦有助促進香港成為國際商品中心。

  筆者亦建議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積極研究及盡早落實在港設立大宗商品交割倉,以擴大LME全球金屬倉庫網絡地點。此舉除有助帶動跨境物流服務的需求外,也可促進香港商品期貨生態圈,以及相關的融資業務。

  2)推動期貨和衍生工具業務。有業界建議,香港期貨交易所盡快實現23小時交易,增加市場連續性和流動性;推出期貨通、商品通,擴大假期交易的期貨品種,以及開拓更多虛擬資產期權和期貨等衍生產品。此外,現時內地期貨交易所的國際化期貨品種僅允許海外機構及海外個人參與,建議將投資者範圍擴大至內地個人投資者。

  3)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除了繼續擴大中央政府、地方省市政府和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種類和頻率外,亦應增加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和基金業務,促進離岸人民幣產品多元化發展,以及加強為「一帶一路」綠色基建項目提供人民幣的投融資服務,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4)協助業界升級轉型。筆者建議特區政府積極協助業界引入金融科技,促進券商向資產管理、綠色金融、虛擬資產及Web3.0等高質量方向發展,令其服務更趨多元化,增加收入能力,並開拓新思維及發掘創新的營運模式,加快金融服務業升級轉型,有助克服目前傳統經營模式遇到的挑戰。

  雖然特區政府有協助各行業利用科技升級轉型,例如推出科技券資助計劃,但此計劃並未有效針對金融服務業需要,對業界支援有限。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提升科技券對金融服務業的支援,盡量簡化科技券的申請流程、加快審批和提高獲批金額,藉以協助金融中介機構優化交易系統和提升交易效率,有助維持香港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5)加強房託基金發展。受惠近年特區政府的扶持政策,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及有限合夥基金發展迅速,在港註冊數目持續上升。相較之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發展未如理想;即使特區政府已將房託基金的資助計劃延長3年,每隻房託基金可獲800萬元資助,成效亦未見顯著。故此,特區政府應全面檢討房託基金發展計劃,並作出改善和提振行業的措施,以更好地發揮這個能結合金融和房地產板塊的發展潛力。

  6)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業界多次反映,新計劃對資產門檻的定義要求過於僵硬性,審批時間亦較長,削弱了計劃的吸引力。建議投資推廣署增加對資產審查的靈活性,例如容許以聯名及公司方式持有個人3000萬元資產作證明,亦不應嚴苛要求每日結餘須有3000萬元資產,而可改以同等資產值的月結單作證明。

  7)推動港版ESG標準。監管機構快將推出香港版ESG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議港版標準的相關法規不應過度繁複,以免增加業界的合規成本。對於未能遵守規定的企業,亦不應予以嚴厲的處罰。特區政府亦可研究設立港版ESG認證制度,着力發展ESG認證產業,並加強向內地企業宣傳及鼓勵其參考採用港版ESG認證。

  8)推進基建項目證券化。就未來大型發展項目,例如北部都會區,可參考早年「五隧一橋」的成功經驗,檢視在合適的基建項目收入中,應用證券化方式來發債融資,增加庫房收入,以紓緩財赤壓力。此外,特區政府亦可考慮整合三條過海隧道和明年收回大欖隧道的現金流收入,並透過證券化方式發債融資。其中可以預留部分債券讓零售投資者認購,以及增加券商和金融中介機構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