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西施舌」煮羹\蕭欣浩
舊生約聚,想吃火鍋,指名一家,提早預訂。餐廳位處佐敦,於彌敦道、寶靈街交界。餐廳闊落,座位舒適,初次到店,舊生點炒蜆、螺肉、蝦多士,說小食任吃。緊接是刺身拼盤,不能添,但新鮮。再來是雞煲上場,雞肉不乾,料頭不香,明顯不擅,可以跳過。
續吃幾輪,才到火鍋,只道飲食萬變,組合方式多樣。海鮮新鮮,任點任吃,小蜆含沙,無緣再續。舊生喜貴妃蚌,續點數次,味鮮肉清,確比自家買製方便。貴妃蚌可蒸可烤,常配蒜蓉粉絲,又名「西施舌」、「沙蛤」,清代《清稗類鈔》已有記載,描述詳細,言:「西施舌為軟體動物,一名沙蛤,產海邊沙中。狀似蛤蜊而長,殼白,足突出長二寸許,如人舌。足端有絲狀物,以之附着沙際。漁者見小穴出泡沫,即掘得之。肉鮮美,可食。」
《清稗類鈔》另載:「西施舌為閩產,以之為羹,甚鮮腴。」貴妃蚌煮湯,配瓜搭肉皆可。自吃火鍋,雞湯為底,接煮鮮蚌,啖喝惹味,難怪有詩句說,「此是佳人玉雪肌,羹材第一願傾貲。」肉嫩易嚼,願費重金,一嘗難得。貴妃蚌的美名,明代《閩部疏》早已提到,言:「海味重於天下者,稱西施舌、江瑤柱。」兩者現在同為美食,滋味孰先孰後,清初《閩小記》自有說法,言:「畫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閩中海錯,西施舌當列神品,蠣房能品,江瑤柱逸品。」神品為上,能品次之,逸品再次。貴妃蚌、蠔、江瑤柱,古今如何排列先後,似乎食客各有想法。
貴妃蚌具食療功效,清代《隨息居飲食譜》就談到「滋液養心,清熱息風。」等效,舊生吃時,以雞湯煮貴妃蚌,補益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