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觀察/加強供應鏈金融 突破西方壟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 王芳

  圖: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全球供應鏈合作中取得偉大的經濟發展成就。
  圖: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全球供應鏈合作中取得偉大的經濟發展成就。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中國為供應鏈夥伴提供金融服務,可以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增強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也有利於進一步夯實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以國際貨幣金融變革促進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全球供應鏈是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國際貿易和跨國公司是全球供應鏈體系萌芽、初步形成到快速發展全過程的重要推手。最初,憑藉工業革命後的較高生產力水平,主要發達國家主導形成了「發展中國家供應初級品和農產品,發達國家生產並出口最終品」的國際分工。

  20世紀80年代,以跨國公司「產品內分工」進行了工序型國際產業轉移,發達國家主導形成了「發達國家掌握核心技術、品牌和消費市場,發展中國家從事組裝加工」的深度國際分工。

  進入21世紀後,各國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進一步在全球分散,原材料、在製品、產成品通過供應鏈上各主體之間的國際貿易實現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全球供應鏈體系更加成熟。

  2008年是一個關鍵轉折點。此前一直主張經濟全球化、主導國際分工的發達國家,由於自身產業空心化等原因相繼爆發金融危機。反觀中國,不僅受金融危機影響小,更在危機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這個藉着改革開放、人口紅利和優惠政策才融入全球供應鏈的後來者,雖然是被動參與全球分工、接受發達國家國際產業轉移,但是加入WTO後5年就成為全球第二大貨物貿易國、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依靠製造業基礎在全球危機中表現出了更好的經濟韌性。

  逆全球化引發系統風險

  正是此背景下,曾經主張經濟全球化的美國等發達國家採取技術封鎖、加徵關稅、限制投資、立法補貼等多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推動製造業回流,在全球範圍內強推「逆全球化」、「去中國化」,導致全球供應鏈體系逐漸偏離其原本的軌道。近年來他們更是挑起對華貿易摩擦和「科技脫鈎」,試圖通過「卡住」上游供給來打壓中國在關鍵產業鏈的發展能力,不惜以全球範圍的「脫鈎斷鏈」來扼殺中國經濟。

  需注意的是,儘管發展中國家對全球供應鏈體系的貢獻度上升,但是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主要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基礎設施、社會標準環境制定權等關鍵環節,幾乎由發達國家壟斷。歐美將俄羅斯主要銀行踢出SWIFT系統,禁止其使用主要國際貨幣完成跨國交易,反映金融制裁對一國供應鏈安全具有顛覆性影響。

  參加全球供應鏈合作,是一國融入國際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但供應鏈上的絕大多數參與主體又是被動與弱勢,只能依靠其他有能力者來整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並非任何一個主權信用貨幣都有條件發揮國際貨幣職能,也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金融體系有能力和有意願服務於全球供應鏈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球供應鏈體系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都具有全球公共產品屬性。

  問題在於誰來整合全球供應鏈?誰來為可持續全球供應鏈提供國際貨幣金融服務呢?研究發現,愈是處於全球供應鏈重要位置的經濟體,其通過金融服務功能來提升供應鏈合作夥伴的福利水平、增強全球供應鏈韌性的效果愈是顯著,而且伴隨一國金融體系服務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該國貨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也必然更加夯實。

  在模型模擬、案例研究、文獻分析基礎上,筆者得到以下主要結論:首先,金融體系融資效率提升,可以緩解供應鏈上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並提升一國(地區)面對關鍵技術領域供應鏈衝擊的能力;其次,金融體系風險管理能力提升,可以緩釋供應鏈衝擊產生的全球經濟波動,譬如巨災保險和各類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等對全球供應鏈夥伴的負面衝擊;再次,跨境支付效率提升,可以通過成本節約效應直接提升供應鏈上各國(地區)的福利水平,支付結算貨幣多元化,在一定條件可降低供應鏈衝擊引發的匯率風險。

  加大中國金融體系對全球供應鏈的支持與保障力度,可以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增強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也有利於進一步夯實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以國際貨幣金融變革促進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工作方向包括:1)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以金融創新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推動制定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全球標準,以高水平金融開放促進全球供應鏈互聯互通。2)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定制化供應鏈風險管理方案,構建政企協同的供應鏈保險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風險管理對供應鏈穩定的保障作用。3)提高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對全球供應鏈合作夥伴的服務質效,更好支持「一帶一路」、RCEP等重點區域的貿易投資活動;參與國際組織牽頭的跨境支付標準制度工作,積極提供安全、便捷、可兼容的跨境支付服務。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經濟體,中國為供應鏈夥伴提供金融服務,就是在彌補優質全球公共產品缺口。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國際計價貨幣、國際支付貨幣和國際安全資產的新增選項,也是中國在供給優質全球公共產品。然而,中國在現行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同樣缺乏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一樣處於「弱勢地位」。

  不僅如此,由於挑戰了主要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和金融霸權,中國正在全球範圍遭遇圍追堵截。

  如果現行的主要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基礎設施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國家又被限制提供國際貨幣金融服務,那麼從全球發展和全人類福祉角度出發,這樣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顯然與全球供應鏈體系並不適配。

  如果現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重要國家不僅拒絕提供充足有效的金融支持,甚至還利用金融壟斷地位任意提高融資成本、禁止國際交易或中斷跨境支付,那麼對全球供應鏈安全和相關各方福利水平就會產生災難性影響。由此可見,國際貨幣金融服務對於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其實是「雙刃劍」。

  雖然中國是「逆全球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但是也能看到希望。目前地緣政治風險達到冷戰以來最高水平,大國博弈與貨幣競爭更激烈。一方面,中國主張的新型經濟全球化和人民幣國際化被個別國家看作是威脅和進攻,因而會遭遇巨大阻力甚至面對「金融核戰」威脅。另一方面,很多國家(地區)出於對自身安全性的考慮,全力增強雙邊本幣合作與區域對接,積極推動國際計價結算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這就為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創造了新的空間。

  合作共贏符合人類利益

  也要看到,即使在美國政府持續施壓之下全球供應鏈被打散,但仍未完全斷開。中美直接貿易聯繫明顯減弱,各自最大貿易夥伴均已改變。但與此同時,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國更多地嵌入到中美之間,中間節點增多使全球供應鏈的戰線拉長,也更加多元化、分散化。而且隨着這些中間貿易夥伴日益加深與中國供應鏈的聯繫,中美兩國的間接貿易聯繫反而還增強了。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全球供應鏈合作中取得偉大的經濟發展成就。中國更是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因為我們相信「發展才是硬道理」,塑造「合作共贏」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中國始終堅持以開放促合作,堅信「合作能夠發展,發展可以共贏」,踐行和平發展和多邊主義,團結一切有生力量,致力構建包容、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全球供應鏈合作網絡。

  盡快走出全球經濟停滯困局,這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為此需要全球共同行動來解決全球重大問題。面對「二戰」後、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全球重大變化和挑戰,正是因為踐行和平發展和多邊主義,世界各國通力合作,才能共克時艱,重返經濟增長的正軌。面對當下多重危機疊加的複雜形勢,必須依靠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找出全球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