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維昌:一腔熱忱追夢人 勇於開拓實幹者
「人一世,物一世」是葉維昌不問結果,勇敢逐夢的人生格言,從隻身前往四川汶川大地震展開救援工作起,到2010年後的十年間,他作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少數駐外港人,曾在巴勒斯坦、阿富汗、約旦、敘利亞、緬甸等地,留下人道支援和災後重建的足跡,甚至親歷槍林彈雨的驚悚畫面,從塔利班武裝份子手上營救33名阿富汗師生,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駐賈拉拉巴德辦事處遇上炸彈襲擊......走過烽火大地,回港後他專注於青年工作,與青年共同探討夢想與尊重,亦致力於幫助中小企「走出去」,他用無數不平凡的故事,鼓舞着每一顆年輕向上的心。◆文:聶楊錚
從事人道支援工作的想法萌生於他在非洲的一次實習。「記得在大學二年級時有國際交流計劃,一個是到南非一間國際會計師樓實習,另一個則是前往肯亞貧民區參與項目實習,我選擇了後者。」在肯亞實習的半年,他發現當地貧民窟居民有六成人是感染愛滋的患者,這衝擊了他的人生觀,令他開始思考接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是否只為成為「上車買樓」的高薪白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由好奇心出發而後變為責任心。他說:「當年在國際上從事人道支援工作幾乎沒有華人的身影,我們是否能為戰亂或貧困地區的人民盡自己的一份力呢?」他希望能將父母一代為他所建立的觀念,昇華成另一個層次,繼而為香港下一代提供更多社會責任。於是大學畢業後,他為實現夢想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計劃。
「既然夢想那麼重要,難道不應該認真計劃嗎?」他常和港青互勉的話是:「追逐夢想不意味着要放棄一切,而要更好的裝備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他笑言,逐夢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更加希望青年朋友在聽到他的故事後,不僅意識到夢想的重要性,更要理性追夢,關注到自身的成長與學習。大學畢業後,葉維昌先是進入投資銀行工作,並同時為日後從事人道支援工作鋪路。「我出身普通家庭,經濟並不十分富裕,所以先要儲夠本錢,讓家人無後顧之憂。」於是,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法語報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災害都有他的身影。從與死亡競速的生命救援,再看到如今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汶川,葉維昌很幸運自己是時代的見證者亦是參與者,他用一年半的時間,扎根當地,與群眾同吃同住協助災後重建工作,他坦言,正是這段經歷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看到了他。此後,他輾轉於以色列、巴勒斯坦工作,並於2013年赴任阿富汗。
多元學習拓國際視野
十年的人道支援工作令葉維昌意識到具備國際視野、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他說道:「香港雖然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高速發展的資本市場,但世界很大,生活、發展方式還有很多,我還是希望年輕人多出來,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個圈子或者某一種文化定勢裏。」每次前往新的國家,葉維昌都要熟讀當地的政治、歷史和文化知識。不以「救世主」的心態從事人道支援是他一直以來不變的堅守,他認為,要放下固有思想,用心傾聽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間人們的聲音,真正地融入其中,去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不僅會感覺到生命的另一種成長,還會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儲備另一種「可能」。「當下好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到迷茫,我們從小到大都只有一種生活方式,而當那種生活方法與客觀環境的變化有所衝突與矛盾時,我們就會感到迷茫。因為我們缺少另一種生活的技能與模式。」因此,他建議青年讀萬卷書亦要行萬里路,不斷開拓國際視野,為自身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