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蹟新魅力 3/漫遊中西區 探尋文化名人足跡
提到香港,總會讓人想到車水馬龍的石屎森林,事實上這座城市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和歷史遺跡,許多文化名人都曾生活於斯、求學於斯、奮鬥於斯,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今,他們留下足跡的地方雖已不復當日舊模樣,卻也能讓今人探尋與懷想這些文化名人的香江緣。\大公報記者 劉 毅
中西區作為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近百年來,蔡元培、魯迅、許地山、張愛玲、戴望舒、蕭紅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該區留下他們的足跡。今天的香港大學,校園內植被蓊郁,學子川流不息……時間回到上世紀30年代,就在港大東閘,許地山曾在此授課,作為彼時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他從北平來到香港,提倡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
許地山曾任教港大中文學院
穿梭在校園內的樓層和課室,來到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就是當時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而許地山辦公室大約就在二樓帶有露台的房間。行走在這個區域,目之所及處,紅色而斑駁的磚牆、深褐色的窗欞,不禁想到,那位寫《落花生》的許地山,也曾無數次走過這條通往教學樓的路,他也是走在這條路上,想到了香港的新文化方向。
文人之間的交集,也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焦點。張愛玲可以說是許地山的學生,她在香港大學留學期間,就有修讀過許地山的課。張愛玲於1939年8月29日在香港大學文學院報到註冊,住在寶珊道8號聖母堂,這裏也是當時的香港大學女生宿舍。
張愛玲於港大求學期間,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華麗與蒼涼」,不僅留下描述香港的文字,知名作品《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都多次以香港大學或是香港的城市文化作為背景而進行創作,在她的筆下,香港秋冬時節的天氣是「脆而甜潤,像夾心餅乾」。雖已過立秋,天氣還是酷熱難耐,但在校園走上一圈,想着這句描述,好似就感受到絲絲涼風,撲面而來。
馮平山圖書館尋張愛玲印記
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停課,張愛玲報名擔任防空員(她說因有膳食提供),要在當時的馮平山圖書館負責記錄空襲相關的工作,過程中還在館內閱讀了不少書籍。如今,當年的馮平山圖書館已成了今日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不定期舉行美術展覽,建築內還留存當年的裝潢,觀看展覽時,或許也會想,某一個角落是否就是張愛玲曾經坐過的地方?
為了紀念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求學經歷,港大檔案還保留着張愛玲的紀錄,文學院師生1940年和1941年秋天在學校本部大樓前拍攝的大合照,也可以見到張愛玲的身影。今日的香港大學畢業生也會在同一個位置,拍照留念,過去與現在,在這一刻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