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科研育人才 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結碩果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來自馬達加斯加的Guy Eric Onjalalaina,正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圍繞植物生物學、生態學與保護方向攻讀博士學位。他在4日受訪時表示,「完成學業後,我將回到我的國家,應用從中國學到的先進技術和實踐經驗,投身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據了解,他是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簡稱「中—非中心」)培養的眾多人才之一。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培養14個非洲國家的32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
中—非中心是中國政府在境外建設的第一個綜合性科教機構,總部位於肯尼亞,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和肯尼亞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獲批成立11年來,中—非中心以肯尼亞為大本營,在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盧旺達、毛里塔尼亞等國設立區域合作辦公室和聯合實驗室,圍繞生物多樣性研究、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災害預警和現代農業等開展科研合作。
發現近20種非洲植物新物種
據介紹,中—非中心聚焦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保護與利用,已先後組織開展80餘次聯合考察,發現發表非洲植物新物種近20種,出版《肯尼亞植物志》等專著10餘部,合作發表科研論文600餘篇,為東非國家了解本國生物多樣性概況及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在天然產物開發與利用方面,中—非中心完成十數樟、辣木、苦蘇等30餘種非洲特有藥用植物的生物活性和化學成分研究,發現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功能化合物。
據中—非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嚴雪介紹,該中心在非洲開展了玉米、高粱、水稻、小米、葡萄和獼猴桃等作物的示範種植,篩選出20餘種適宜當地的優質高產作物。
嚴雪表示,下一步,中—非中心將根據聯合考察及研究結果,編撰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普查等報告,為當地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同時,繼續推廣農作物高產技術在非洲的應用,並圍繞非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深入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