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港聲】三里屯國際消費體驗區帶給香港的啟發

◆三里屯國際志願服務小屋的志願者合照。
◆三里屯國際志願服務小屋的志願者合照。

  關注我們專欄的讀者,或多或少都了解,我經常撰寫北京的中軸線和三里屯,為什麼呢?因為中軸線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底氣,而三里屯則是當下國際消費的標杆,二者都是以科技賦能,應用在文旅商業市場當中。由於經常在內地與香港兩邊奔跑,實事求是地說,我觀察到在消費應用場景和科技應用方面,內地無論與香港或國外對比,毫無疑問地產生了代差,特別在商圈發展文旅消費場景方面。這期我想分享三里屯的做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不少地方可以作為香港升級旅遊消費場景、吸引並留住遊客消費的借鑑。

  宏觀層面,近期三里屯商圈整體正在升級。一,把商圈定義擴大並一併統籌更新發展。從「三里屯」擴展成「大三里屯」,地理上把太古里及周邊地方與新工體多元聯動,打造更大地域的「CBD×三里屯國際消費體驗區」,共同塑造三里屯多元包容、時尚潮流的個性和風貌。二,商圈內各獨立發展的商業節點,合理規劃遊客高質量的步行動線。以慢行舒適的步道,組成慢行友好街區,以更綠化的公共空間、科技設施及指引等提升步行體驗,把商圈獨立的點以步行連接成有效的線及面,持續更新步行網絡,形成商圈內的協同效應。三,商圈項目的更新升級。以「高端化、年輕化、時尚化」提升國際化商圈品質,滿足當下消費市場需求,產生好口碑吸引更多人流,進入良性循環。四,提升公共服務,打造開放共享的城市會客廳。新工體區域城市更新項目,將體育、藝術和文化自然融入公眾生活。誠然,內地有足夠的面積空間可以擴展,而香港地少人多,確受先天條件所限,但不妨礙「在螺螄殼裏做道場」,用心打造更多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設施。

  中觀層面,組織商圈商家企業人才共謀發展。自前年被聘為三里屯的青創導師,我已連續兩年參加了榮耀三里頒獎活動。三里屯街道辦及三里屯商會整合了在商圈裏的商家及人才,給他們頒發獎項和媒體傳播,以三里屯商圈整體IP帶動大家發展。平常亦組織各種活動及會議,與商圈企業及人才群策群力,共謀商圈經濟發展。本地事情本地人最清楚,問題所在點和有什麼實際可行接地氣的解法,就算暫時沒思路去解決問題,也可以充分運用整個商圈的人脈資源,向內向外尋求解決辦法。這種以商圈企業和人才為中軸去共謀經濟發展的合力效應,十分值得香港本地商圈借鑑。

  微觀層面,提供便利讓遊客於商圈旅遊消費。以商圈志願者服務為例,去年5月組建了「三里屯國際志願者服務隊」,今年7月在三里屯商圈人流最多的地點—三里屯太古里南廣場東南角處,設了一個固定的「國際志願服務小屋」並正式對外試運營, 為遊客解答本區的吃喝玩樂出行上網等等「最後一公里」的實際問題。橙色邊框的透明志願小屋,張貼遊客需要的相關圖片和中英文說明,不少遊客駐足仔細閱讀內容,還有的拿出手機對着上面的二維碼掃描及拍照。志願者就在小屋前的桌椅前,耐心解答遊客的各種求助。我也在志願者服務亭親自解答過國外遊客問路及如何上網打車等求助。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上,很多外國友人轉發了志願者和服務小屋的照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駐阿聯酋大使館、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外組織機構及駐外使館等都為此點讚。

  服務隊成立至今,累計已服務群眾3,500餘人次,覆蓋群眾2萬餘人次,小屋日均服務20-30位國內外友人,已開展34場服務活動,不止有「高大上」的國際文化、國際商業交流等活動,亦有服務本地商圈「接地氣」的活動,如「中國故事的三里屯講述人」,就與轄區學校合作語言實踐課程,為青少年交流和商戶提供公益語言課程,並深入社區治理,為特殊人群和老年人送關愛和支持。

  服務隊由國際留學生或志願人士組成,規模正不斷擴大,他們都擁有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專業服務技能。目前已經有來自中國、埃塞俄比亞、老撾、巴西、印度、越南、韓國、巴基斯坦、加納、尼泊爾等國家的41名國內外志願者。其中,外籍志願者達到了17人,包括最特別的一位是「國內首個AI國際志願者Alice」。遊客可以用微信小程序或網頁和AI數字人Alice對話,Alice懂59種語言,可以24小時全天候回答遊客問題,實現了「Anytime Anywhere Anyone」的3A服務。香港也可以參考這種做法,有不少從內地或國外來讀書的留學生,如有機會,我相信他們也是願意在學習期間志願服務香港社會的。

  如形勢跟不上,服務跟不上,消費亦跟不上。「落後就要挨打」,既然這句話很痛,那就在痛快中前行吧!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