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全民運動熱潮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剛結束訪港的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在香港掀起一股熱潮。幾百名市民冒着炎熱天氣,在運動員下榻的酒店外守候,只求見偶像一眼。不但全紅嬋的可愛叫人招架不住,「莎頭組合」的孫穎莎和王楚欽、乒乓球隊長馬龍、100米自由式世界紀錄保持者潘展樂等名字,更早已家喻戶曉。

  體育的精英化重要,只有這些出類拔萃的頂尖選手才能在國際賽事中為國爭光,彰顯國家過人的綜合國力。可是,精英化體育不可能憑空出現,始終必須建基於運動的普及化。只有普羅大眾都喜愛體育,甘願把孩子和資源投入體育,國家級的精英運動員才有可能出現。

  在普及體育這方面,內地做得相當出色,香港大可借鏡。為了使中國成為體育強國,中央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計劃。在2021年底時,內地的體育設施數量達到約400萬個,面積逾34億平方米,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高達2.41平方米。為了鼓勵國民參與體育運動和鍛煉身體,國家體育總局支持大約1,400個體育場館向公眾免費或低價開放。另外,內地有近5萬個體育組織,獲證書的體育教練超過270萬名。

  內地這樣大規模地推動體育普及化,得益的當然是身體越來越健康的國民。筆者認為,香港在這方面應該急起直追。特區政府去年公布了《全港社區體質調查》,內容顯示港人體質情況並不理想。超過一半市民的體能活動量不足。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平均每天進行60分鐘或以上中度到高強度體能活動的要求,本港66.3%的兒童和50.7%的青少年都未能達標。

  眾所周知,本港醫療系統承受着很大的壓力。如果在這股熱潮下大家多做運動而身體比以前健康了,病痛就少了,自然可以減低對醫療系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