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圍村柴火烹調美食 滿載人情味
炊煙裊裊,用柴火爐灶煮食的傳統,在本港的圍村靜靜傳承逾百年。柴火爐沒有燃氣爐、電磁爐的便利,但對圍村人來說,它不止烹煮出帶有柴火風味的美食,還盛載着同村鄉里之間的人情味。有學者認為,柴火灶是了解圍村的一項有機元素,具有發展為文化產業的潛在價值。
「幫我睇睇火,我去整魚丸」、「幫我加啲水落鑊啦!」元朗十八鄉飲食文化推廣博覽會上月中(7月20日)在元朗馬田村舉行,記者當日實地走訪,見到村內一間廚房的窗戶飄出煮食的香氣,伴隨着柴火升起的陣陣煙氣,側邊的房間內,村婦圍坐一起,製作手粉、茶果等圍村傳統小食。
新一代:老灶是創新原點
在廚房內,年輕廚師陳子全在柴火灶前,奮力翻炒着鐵鍋內的食材,為村民們準備鯪魚球。他腳邊的柴火灶正燃起熊熊火焰,汗水順着鼻尖滴落地上,半晌便乾燥蒸發,一旁的助手幫忙加水到鍋內。
陳子全是馬田村原居民,小時候,每年「點燈」儀式,他都會見到大人們在廚房忙出忙外,張羅盆菜準備村宴。
用柴火灶煮飯,是個費工夫的過程,一方面需要顧好鍋中烹調的食物,另一方面亦需顧及爐灶下柴火的火勢。「這類大口徑的爐灶,通常難以一人顧及全過程,需要數人合作。火大,就要用火棍抽出條柴;火力細了,就要加柴或者撩起來通風。」陳子全說。
陳子全現時從事食品加工工作,他說,這次回到馬田村用柴火灶煮食,最主要想讓更多人認識圍村文化,也想讓徒弟感受這過程。回憶起學廚,師父經常教導要理解原理,才能夠創新,自己的廚師生涯起點雖然並非柴火灶,但唯有真正嘗試過這種原始的煮食方式,才會理解烹飪技藝的演化,才能參透原理做出創新。這次帶徒弟體驗使用柴火灶煮食,有別於平日廚房的煮食方式,希望可激發他的靈感,是回歸原點的過程。
老一輩:柴火煮食連繫鄉情
在廚房門口,看着柴火灶若有所思的是關師傅。他年輕時在村外的酒樓任職廚師,過去有參與準備村宴,回憶昔日情景,「以前廚房出面,會有幾十個人一起幫手備菜,女人在外邊剁豬肉、剁雞,男人在入面不停炒餸。」
他說,以前廚房未加裝排氣扇,而準備村宴往往是兩日兩夜都不停休,常常是「睡醒看見那群人還在廚房內」。雖然很累,但大家會幫忙,「以前我們還會特地請假回來煮盆菜,老細不批假,我們直頭唔做(辭職)。」他認為,若少了柴火灶煮食這個環節,就少了一種節日的氣氛。
「柴火煮始終會好吃一些,會有柴火香。」關師傅說。談到柴火香是什麼,他想了一會道,「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但它不是煙熏之類的具體味道,它和現成的東西是不太一樣的,會更好吃。」
時代變遷,隨着掌勺的師傅們年事漸高,關師傅說,用柴火爐煮盆菜的習慣,近年在圍村漸漸式微,「近幾年,盆菜被簡化了許多,有時可能買外面那些已煮好的。」
村婦端來一碗鯪魚丸,關師傅嘗了嘗表示,「配料和以前傳統的不同了,但是也是好吃的。」看着年輕廚師在用柴火灶煮食物,他說,「年輕人有心機做,去傳承,點都係好事。」\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