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言/保育傳統 發掘文化產業價值

  圖:圍村廚房的師傅拿着大鍋鏟,用柴火灶和大鍋烹煮美食。\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圖:圍村廚房的師傅拿着大鍋鏟,用柴火灶和大鍋烹煮美食。\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浸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一級講師蕭欣浩的研究範疇之一,便是本地飲食文化。他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表示,圍村的大型柴火灶,通常和祠堂相連,與傳統祭祀、節慶有關聯。柴火灶雖因科技發展而逐漸失去實用價值,但透過這些柴火灶,市民可以了解圍村的傳統飲食、節慶習俗,還能了解圍村人「靠山吃山」的文化,以及先民利用自然資源的智慧,令柴火灶具有一定文化價值,可以適當保育。

  蕭欣浩說,保育不是要將其「製成標本」,而是發掘其作為文化產業的價值,吸引更多人活化傳統技藝。

  蕭欣浩近年見到內地許多省市的政府都在大力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通過政府出資的形式,培養專門職人並大力宣傳有關產業。他認為,目前香港在傳統技藝、非遺文化的保育,多為社企、非政府機構以舉辦工作坊等方式推動,成效有待提升。他建議政府結合本港情況,參考內地的保育方式,投入資源吸引年輕人傳承傳統技藝,加大對傳統技藝產業的宣傳,幫助活化傳統技藝。\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