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草方格治沙重塑生態平衡
北國邊陲,寥廓居延,險峻賀蘭。看流沙深處,駝鈴震響,三千弱水,鷗鳥飛旋。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金色胡楊染九天,阿拉善懷擁金色的沙海。日前,「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的香港傳媒學子來到阿拉善盟草方格治沙工程,在欣賞壯闊沙海和「沙草共生」的奇特景觀時,深入了解當地二期生態治沙工程。
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預計安排7億元用於以工代賑和戍邊富民工作,新能源建設配套治理沙化土地預計為26.4萬畝,實現「黃色+藍色=綠色」的神奇轉換。事實上,草方格起到的防風固沙作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進一步蔓延,保護了當地的草原和城鎮,亦保證了道路交通的通暢,利於加強各地間的聯繫和經濟往來。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近年來,阿拉善盟積極探索草方格治理沙漠化的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阿拉善左旗科學技術和林業草原局工程師胡德勝表示,「二期治沙生態項目使用的草方格治理技術,利用當地豐富的草本植物資源,通過人工鋪設草皮、設置沙障等手段,形成一種類似於『綠籬笆』的網格狀結構,有效阻止沙漠擴散。」然而在治理過程中,阿拉善盟面臨不少難題,包括治理資金不足,沙漠化治理需要大量投入,而地方財政實力有限,難以滿足治理需求。同時治沙機械化技術水平也有待提高。草方格建設成本較高,最大的問題就是沙漠化治理工程治理周期長、效果顯現慢,一塊草方格需要三年以上才能長成,短期內難以看到明顯成效,容易導致社會各界對治理工作的忽視。
面對沙漠化治理的挑戰,胡德勝表示,全盟市上下會堅定決心,全力以赴推進治理工作。「我們會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治理力度,也會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斷提高治理技術水平。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沙漠化治理,政府和百姓一同治沙,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大公報實習記者 李棟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