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基本面逆市改善 內銀股估值平值博\倪相仁

  中期業績披露期進程已過大半,有超預期表現的公司不多,即使部分行業景氣度改善,也不是所有公司受益,宏觀層面的平淡對整體上市公司業績有很大的影響,令選擇個股方面更偏向防禦。美聯儲即將於下個月開啟減息周期,對港股流動性以及內地貨幣政策彈性帶來正面影響,不過市場對中資股業績能否反轉較為審慎。在宏觀面未明朗前,繼續關注高息股,以及下半年業績持續增長的公司,或是較穩妥的取捨。

  宏觀方面,近期數據顯示內地經濟仍處於弱復甦態勢。在7月政治局會議之後,市場一度對第三季財政政策發力充滿期望,但迄今政策面似乎依舊較為被動,主動性的舉動不多。內房政策雖有放寬,惟效用並不明顯,7月售樓數據低迷。短期看,港股能夠恢復上升動力,後續須視乎內地政策力度及企業盈利改善進展。

  在中報公布大半後,大摩帶頭出來「唱淡」港股,指在業績報告期結束後往往會出現劇烈的大幅下修過程,因此預計新一輪盈利預期下調壓力即將來臨,這使得防禦性的倉位配置更具吸引力。事實上,大摩報告主要針對的是宏觀面,並非所有行業的業績預測都面臨下修壓力,像部分教育培訓、手機零部件、公用事業股份等,上半年盈利增長好過預期,投行亦相應調高了下半年及明後年的盈利增長預測。

  以手機零部件行業為例,兩家主要為iPhone提供光學、聲學產品的上市公司,上周公布的中期業績,均超出市場預期。按照管理層給出的指示,下半年及明後年,手機鏈加入了AI新元素,有望帶動業績繼續上揚。不過,近期股價已累積不俗升幅,可等待回落至50天線才逐步吸納。

  股息率逾7厘具吸引力

  今年港股市場較令人意外的是股價不跟宏觀面走的內銀股。以四大行為例,年初至今升幅均逾20%。在宏觀面缺乏亮點,內房又深陷泥潭的大背景下,內銀股的表現實在不同凡響。同時也給投資者帶來疑問:內銀股為什麼能逆宏觀面而漲,上升動力又是什麼?

  中金認為內銀股的上升是由基本面和流動性改善帶動的。上半年宏觀環境受壓,內銀行業卻實現了0.4%的正增長,雖相比去年的3.2%有所下降,但總體穩定,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通過負債成本壓降、債券投資收益貢獻、存量撥備貢獻等方式平滑周期波。此外,相比更加依賴現金流的非金融行業,銀行的利潤波動更小,還能保持10%左右的ROE(股東回報率)。年初至今儘管股價大升,銀行股A股息率仍為5%左右,H股更超過7%。與電力、交通運輸等傳統高分紅行業相比,內銀H股股息率更高,相比煤炭等行業股息更加穩定,因此在市場中具有稀缺性。

  除基本面因素,資金面也是不可缺的因素,包括公募基金、保險基金大幅增持。其中保險資金去年開始增加對銀行配置規模,特別是在新的金融工具和保險合同準則下,保險OCI(可供出售投資)類別賬戶對高股息需求上升。

  展望未來半年至一年,要留意內銀股基本面變化,包括銀行信貸增速下行後對實體經濟流動性和資產質量的影響;「保交樓」近尾聲後,對存量房地產債務的處置;以及居民按揭早償率上升,減持流動性資產償債的傾向。

  目前銀行股估值僅為0.4倍市淨率,股息收益率達7%至9%,這為收息一族提供了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