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欄/當務之急要培養臨床研究人才\水志偉、劉宇陽、黎彤
去年施政報告出台一系列關於建立藥物註冊機構的措施後,特區政府在這一年內已達成了三個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以觀察員身份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助本地行業熟悉國際標準,為長遠獲得國際認證鋪路;第二,實施全新的「1+」新藥審批機制,針對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在本地臨床數據支持等條件下,僅提交一個(而非原先兩個)海外審批即可在香港註冊使用,不僅能加快新藥註冊速度,亦能逐步建立香港單獨審批藥物的制度;第三,衞生署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為正式建立「藥械監管中心」提出建議和步驟,並為重整和加強藥械及技術監管及審批制度作研究。
筆者認為,為了支撐香港醫療衞生產業的長遠發展,政府要把培育臨床研究人才視為當務之急。在特區政府的帶領下,各院校積極部署,透過創新醫學課程模式,廣納人才的同時,培養更多具有研究思維的醫護人員。
醫務衞生局局局長盧寵茂近日表明,積極考慮建立第三間醫學院,政府亦已接獲香港科技大學相關提案。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曾指出,構想中的醫學院將採用「醫工結合」的定位,供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在完成學士學位後,以「第二學位」繼續進修醫學。
採取科研護理雙線發展
事實上,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提供的跨學科、研究生程度的醫學科技課程便是一個成功案例。「醫工結合」機制能夠豐富臨床研究人才,促進研究及臨床實踐的融合,同時滿足香港長期以來對醫療人手的需求,值得考慮。
除了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亦向政府提交建議書,希望在「北都大學教育城」新校區成立醫學院,促進醫科和健康學科的一體化發展,滿足未來北部都會區乃至大灣區的醫療服務需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早前亦宣布,正申辦四年制「第二學位」臨床醫學課程,供已具備其他學位或資歷的人士就讀。這不單增加了醫科學額,更將培養更多高質素、複合型醫學人才。此外,中文大學亦正籌備「第二學位」醫學課程,更傾向招收具醫學科學背景的學生,以便更容易實現課程銜接。四間大學均積極提出醫學人才擴容的方案,情況令人鼓舞。
香港醫療產業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來自「政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透過政府主導,以及院校不斷完善人才培育機制,香港才能發揮其首屈一指的科研學術及頂尖醫療系統等優勢。面對全球醫療科技的迅速發展,香港要採取科研與護理雙線發展,才可在世界臨床創新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
團結香港基金會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