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國人吃蝦難題 打造水產種業「中國芯」
蝦苗「兵工廠」每年輸送數百億尾 全國每5隻對蝦3隻來自湛江
水產種苗,是現代漁業發展的關鍵,是打造「藍色糧倉」的重要地基。在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建設中,除了智能裝備、養殖技術等方面的迭代升級,育種技術更是廣東湛江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把手——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下稱「基地」)就坐落於此。基地持續加強「中國芯」培育,先後在南美白對蝦新品系、硇洲族大黃魚繁育技術等方面取得進展,通過不斷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實現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把種苗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突破了南美白對蝦種蝦培育難題,又擁有適宜蝦苗、對蝦繁育的自然條件,如今,湛江對蝦的種苗產量、養殖面積、養殖產量、飼料產量、加工規模、出口量和交易額七項指標均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一,有着「中國對蝦之都」的美譽。據統計,全國每5隻對蝦,就有3隻來自湛江。這裏還被譽為蝦苗「兵工廠」,每年向全國輸送數百億尾對蝦苗。此外,湛江也是金鯧魚、石斑魚、生蠔等多種水產的重要出口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紫妍 湛江報道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首站就來到這裏,他指出,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這一年來,我們全力打造水產種業『中國芯』,在南美白對蝦抗弧菌新品系的選育上取得關鍵性突破,在蝦的品質和產量上取得了雙提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金鯧魚分會秘書長、恒興集團黨支部副書記、高級工程師周劍熙介紹,以前,中國優質種蝦資源較少,南美白對蝦的種質資源長期依賴進口,無論是養殖戶養蝦還是老百姓吃蝦,很容易被「卡脖子」。「打破南美白對蝦發展瓶頸,必須從品種上進行改良或自主研發,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先後突破10種特色魚類育種技術
2002年,國家科技部、原農業部把對蝦抗病毒選育工作納入了國家863計劃項目,由恒興集團承擔其中的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建設。之後,基地與中山大學聯手開展研究工作,選育出國內首個獲得認定的南美白對蝦抗病品種「中興1號」, 填補了國內自主選育南美白對蝦種蝦良種的空白,並先後突破了石斑魚、金鯧魚、軍曹魚、紅魚等10種特色魚類的育種育苗技術,帶動湛江成為全國水產種業培育基地。
「生物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恒興集團分管種苗業務的副總裁莫爵君表示,從立項到突破,從育種實驗室的建設到養殖環境的不斷優化,「中興1號」的選育成功歷經了近10年的摸索,背後經過1代群體選育和5代家系選育,最終在2011年取得突破。與引進南美白對蝦相比,「中興1號」的抗病評價指數提高47.22%,養殖成活率提高約20%。
硇洲族大黃魚繁育技術取得進展
最近一年,基地持續培育研發南美白對蝦,使「中興1號」的家系數量進一步提升,同時在抗弧菌新品系的選育上取得關鍵突破,目前已經提交新品種認定申請。基地規劃的種蝦工廠化養殖車間目前也已進入建設階段,預計建成後,SPF種蝦(specific pathogen free,即指「不帶特定病原」的南美白對蝦)產量可提升30%以上。
過去一年,硇洲族大黃魚繁育技術的開發也取得階段性進展。周劍熙介紹,到目前,基地的大黃魚室內工廠化養殖技術已基本成型,並成功探索大黃魚受精卵孵化技術流程,爭取3年內實現大黃魚的深遠海規模化養殖。大黃魚是目前中國海水養殖魚產量最高的一種魚,目前基地引進了大黃魚三個族群群體,分別為閩粵東族、岱衢族、硇洲族大黃魚。其中,硇洲族大黃魚是湛江本土魚種,更具有野生大黃魚特有的性狀品質,極具特色和開發價值。2023年,湛江組建了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聯合攻關種質開發,計劃3年內完成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育種、繁殖、推廣)技術研究,並在湛江建成大黃魚活體庫、精子庫和基因庫。
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此外,湛江還成立章紅魚研究院、金鯧魚研究院,建設良種繁育基地,選育對蝦、貝類10個新品種,突破章紅魚人工繁育等關鍵技術,累計育苗330萬尾。「水產養殖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內容,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程開敏表示,水產種業位於整個水產產業鏈條的最上游,是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對水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支撐作用,更直接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依託湛江灣實驗室等資源優勢,湛江正謀劃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水產種業強芯等,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