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太僕寺旗訪古\胡一峰
京北之行的最後一天,我們取道太僕寺旗走張家口回京,為的是多看幾片草原,吃幾頓正宗蒙餐。在古代,「太僕」是執掌馬政的官員。太僕寺旗這片地方歷來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而在草原美景與蒙餐美味之外,我們又遇見了兩處遺跡。
一處是歷史遺跡金界壕。史載,金界壕是金國在邊境建造的類似於長城的軍事工程,目的是防禦蒙古人的進攻,這道防線外側挖壕,內側堆土,歷時很多年方才完工。斗轉星移,金界壕連同它的建築者和防禦對象一併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了。我面前的只是一條長滿雜草的土埂,若非眼尖瞥見一塊前幾個月剛立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牌,我們的車恐怕就疾馳而過,與古蹟失之交臂了。
另一處是自然遺跡石條山,地處寶昌鎮西偏北約四公里的地方。它是連綿草原上聳出的一大排整齊緊湊平滑的石柱,從正面數大約有二十根,蒼黃石山與翠綠草原,落差色差都很明顯,讓這山看起來像壘在草原上的一座大假山。但等我氣喘吁吁、手腳並用爬到山頂,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高矮不齊的石柱露出了崢嶸原貌,或尖或方的石柱頭連在一起化作一條崎嶇不平的窄道。山頂成了一道牛背般的樑,站立其上,四下空茫,耳畔風響,兩股戰戰,穩住心神,加倍小心,方能緩緩移動。
下得山來再看石條山,已全無假山之感,只覺有位不甘長眠地下的巨人,從地底探出五指張開的手,向蒼天傾訴着寂寞與煩悶。地理學家探明,石條山是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在空中迅速冷卻凝結而成的玄武岩石柱。原來,這裏有過壯烈的迸發,山以及散亂山腳的大條石,都是自然偉力的親歷者。那些從石縫中鑽出來長得滿坑滿谷的綠草,作為後來者,自然不曾見證萬年前的磅礴之力,卻接過了自然輪轉的接力棒,堅韌地詮釋着天與地的律動。
(京北三日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