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漫言/整牙記\余逾

  歷經兩年的「艱辛」,兒子的整牙歷程總算是告一個段落。總體還算順利,但也難免經歷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初步檢查做了一系列的CT和3D成像,診所就初診結果制定矯正計劃。遞交保險申請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保險很快便批下來了。保險會承擔一部分的費用,但是前提是必須完成整個矯正過程,歷時大約兩年至三年。

  矯正程序正式開始前唯一的小問題是,矯正專科診所要求我們帶兒子在開始矯正前去找兒童牙醫洗牙和補一個小小的蟲牙。

  理論上來講這應該是小事,約一次牙醫便可以完成。不巧我們的牙醫離職了,只能在我們家附近又臨時約了一位。去了以後這位牙醫說他不能看兒童牙科,不過可以洗牙。那就先洗牙吧,算是完成一半的任務。

  是的,德國牙科的分工分明。兒科牙醫才能管小孩牙齒治療,管矯正的則不負責補蟲牙,還有一些複雜的拔牙和取智齒則歸為了口腔手術的專門診所。

  於是,我們又帶上兒子專程找到兒科牙醫。這位兒科牙醫親切和藹,一眼便看得出來她應該是很懂得和她的小病人溝通。我們說明來意以後,她詢問了兒子的刷牙習慣和有沒有哪裏疼痛,再認真仔細地打着燈檢查了一遍兒子的牙齒。

  「我檢查了一遍,沒有看到任何的蟲牙。在我看來,他的牙齒完全可以開始矯正程序。」

  「不是的,矯正診所的醫生說CT影像上顯示是有蟲牙的。」

  「那也是有可能的,有些角度的蟲牙是需要影像設備才能看到。」

  「那你能不能現在為他再做一次CT?」

  「不能,因為我們不建議兒童在短時間內連着做兩次CT。」

  「那怎麼辦?」

  「可以去矯正診所拿到影像紀錄,再回來我這裏。」

  就這樣,原本一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又專程取了一次影像文檔和跑了三次牙科才弄好。看上去的一個小毛病,居然折騰了半個月。

  不過慶幸的是,剩下來兩年多的矯正過程很順利。像兒子這樣的普通兒童牙齒矯正,一切都是「流水線」操作,從戴初步調整器,到上牙套,一次又一次地調整,到最後取牙套,裝穩定器。兒子每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去診所覆診一次,每次約十五分鐘。一點一點地,兒子的牙慢慢變得整整齊齊。

  回想起來,最開始的「小毛病」和整體程序的順利完成,對比還挺強烈的。在德國就是這樣,如果是標準化流程,多會順利;如果不了解制度和規矩,哪怕有一點點不符合要求,也會需要用一系列額外的工作和精力來彌補完成。以小見大,整牙的這個經歷也算得上是德國生活各種大大小小辦事程序的縮影。